又稱京師同文館,是清末培養譯員、進行歐美式學術教育的機關,于1862年(同治元年)7月在北京創辦。隸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始只授外語,設有英文館、法文館、德文館、俄文館、日文館。1866年,經恭親王奕訢提議,又開設算學館,由中...[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又稱京師同文館,是清末培養譯員、進行歐美式學術教育的機關,于1862年(同治元年)7月在北京創辦。隸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始只授外語,設有英文館、法文館、德文館、俄文館、日文館。1866年,經恭親王奕訢提議,又開設算學館,由中...[繼續閱讀]
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由光緒帝批準在北京創立。為戊戌變法的“新政”措施之一。校址設在安定門內馬神廟和嘉公主舊第。首任管學大臣孫家鼐(1827—1909),辦學宗旨在于“廣育人才,講求實務”。初議設天、地...[繼續閱讀]
1950年6月籌備,1952年7月正式成立?,F有科研人員113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64人,中級人員32人。所長楊樂,副所長李文林、陸汝鈐。建所初期,主要研究領域為數論、代數、函數論、幾何與拓撲等國內較有基礎的學科,同時亦有人開始從事微...[繼續閱讀]
1983年建。設有基礎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方法數值模擬、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部和系統控制中心?,F有科技人員50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31人,中級科技人員14人。所長程民德,副所長張恭慶、黃敦。該所為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的綜合性...[繼續閱讀]
1977年在全國推廣應用統籌法、優選法小分隊的工作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推廣辦公室,1980年初由上述辦公室和數學所的運籌室、概率統計室的部分人員擴建為應用數學研究所。目前有科研人員122人,其中高級人員26人...[繼續閱讀]
1986年12月成立?,F有科技人員12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7人,中級科技人員4人。室主任王式安,副主任史榮昌。目前以應用數學的理論研究為方向,承擔數學在國民經濟、軍工及民用生產方面的應用研究項目。已有3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繼續閱讀]
1956年1月建,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F設13個研究室,有科技人員608人,其中高級人員192人,中級人員329人。所長鄭哲敏,副所長薛明倫、白以龍、張挺。該所為力學多分支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所,以應用、基礎性研究和高...[繼續閱讀]
1986年元月建?,F有科技人員10人。所長褚亦清,副所長梅風翔、薛大為。以應用力學為研究方向,研究開發項目有:機械系統與結構動態分析理論與應用,包括:非線性振動、隨機振動、分析力學、多剛體系統動力學等;機械系統與結構的...[繼續閱讀]
1983年建。下設6個研究室和一強度試驗中心?,F有高中級科技人員70余人。所長黃克智,副所長張兆順。研究方向為工程力學和工程熱物理。開展研究的方面有:材料和結構的破壞,工程結構及轉動機械的振動預測與分析,計算力學的研究...[繼續閱讀]
1985年建。設有靜力與動力、熱強度疲勞與斷裂力學、計算力學、復合材料力學、氣動彈性力學、生物力學等研究室,附設一固體力學實驗中心?,F有科技人員60余人,其中高級人員31人,中級人員20人。所長龔堯南,副所長蔣寅元、李松年...[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