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戰爭期間,茅山地區是共產黨、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東進、北上抗日的跳板,是聯系皖南、浙東、淮南、蘇中的紐帶和交通要道,也是對日戰略反攻的前進基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1943年3月至1944年6月,日寇對茅...[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日戰爭期間,茅山地區是共產黨、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東進、北上抗日的跳板,是聯系皖南、浙東、淮南、蘇中的紐帶和交通要道,也是對日戰略反攻的前進基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1943年3月至1944年6月,日寇對茅...[繼續閱讀]
據史料記載,淮陰城解放有兩次。第一次解放是抗戰勝利的1945年9月,第二次是1948年12月。參加第一次解放淮陰城戰斗的是新四軍三師十旅第二十八團(原第十一團被改編為二十八團)、二十九團、三十團、師特務團和漣東警衛團、淮海...[繼續閱讀]
20世紀30年代,著名革命團體——新安旅行團(簡稱“新旅”)在江蘇淮安誕生。這是一支由少年兒童組成的宣傳隊伍,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于民族危亡關頭,走出校門,宣傳抗日。從1935年到1952年,在17年的戰斗歷程中,新旅不斷壯大...[繼續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江蘇地區的中共中央局、分局,區黨委、地委、縣委和部隊軍、師、旅、團等黨政軍機構先后創辦了60多種報刊。這些報刊在宣傳黨的政策、介紹國內外形勢、報道抗戰業績、鼓舞軍民士氣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繼續閱讀]
新四軍的木刻創作,是抗戰時期華中敵后抗日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隨著抗日戰爭的興起而興起,隨著抗日根據地的不斷鞏固而不斷發展。一大批來自五湖四海,有著較好的藝術基礎的美術青年,由于沒有更好地從事中國畫、雕塑、...[繼續閱讀]
眾報》是1940年2月8日在常熟徐市鎮創辦的中共常熟縣委機關報,為宣傳抗日思想,傳播抗日信息,團結抗日力量,鼓舞抗日斗志發揮了積極作用。1940年4月20日左右,譚震林奉命來到常熟,成立東路軍政委員會和中共東路特委,統一領導蘇南東...[繼續閱讀]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悍然撕毀國共兩黨簽訂的停戰協議,調動30萬軍隊圍攻中原解放軍,發動了一場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內戰。蘇中解放區位于整個華中解放區的東南前哨,與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隔江對峙,成為蔣介石...[繼續閱讀]
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軍事情報的偵察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1945年10月中旬,粟裕對負責組建華中軍區司令部情報處的朱誠基說:“情報工作是戰爭準備的重要方面,要走在各項準備工作的前面?!痹谒谠5劝才畔?新四軍軍部調研室的部...[繼續閱讀]
1948年9月,駐守兵力10萬、城防堅固的濟南不到10天便被解放軍攻破,兼之原西北軍吳化文率部起義,給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官兵很大震動,大部分官兵已看清大勢所趨,國民黨敗局已定。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擔任東起臺兒莊、經萬年閘至臨城...[繼續閱讀]
1949年4月20日20時,渡江戰役打響。然而,究竟應該在什么時機渡江?具體的戰役發起時間又定在哪天?這兩個問題卻曾經幾經反復。渡江時機選擇的反復【首提渡江】1947年7月23日,中央軍委電示二野、三野領導人及華東局,指出:“在目前情...[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