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資金運作主要體現在資產部分。民國時期商業銀行的資產部分主要包括現金、存放同業、放款、有價證券、交存領券準備金、房地產和其他資產,研究商業銀行的資產經營,主要考察放款、現金、存放同業和有價證券等幾項。...[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商業銀行資金運作主要體現在資產部分。民國時期商業銀行的資產部分主要包括現金、存放同業、放款、有價證券、交存領券準備金、房地產和其他資產,研究商業銀行的資產經營,主要考察放款、現金、存放同業和有價證券等幾項。...[繼續閱讀]
(一)存貸比分析通過前文分析可見,郵政儲蓄在放款方面與銀行業不同。一方面郵匯局的放款部分并不占最主要部分,這也說明其經營方式上與一般商業銀行是有區別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郵政儲蓄資金運作的安全性較高。對于郵政儲蓄而...[繼續閱讀]
本章從郵政儲蓄資金運作入手,對該時期郵政儲蓄的資金運作進行了梳理與分析。近代中國金融機構在早期金融發展過程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金融中介功能,而郵政儲蓄機構在商業化發展的同時,已初步具備早期...[繼續閱讀]
(一)郵政儲蓄的部分轉存制度抗戰全面爆發后,國民政府為了應對突發的戰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施行戰前醞釀已久的經濟統制。在金融領域,金融統制加強,如第二章中所述,其中郵政儲金匯業局正式加入四聯總處,并于1940年4月對...[繼續閱讀]
在已有的研究中,對于抗戰時期的政策性金融貸款一般通稱為國策貸款。政策性金融是現代金融學上的提法,學界較少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政策性金融進行研究。而銀行發展的早期階段,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通?;旌习l展。雖然政府...[繼續閱讀]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郵匯局南京分局改組為重慶分局,各儲匯分局各種放款業務,均暫時采取緊縮政策,鑒于“重慶市現為商業中心,金融周轉,頗關重要,本局收入匯款及儲金存款逐漸增多。若不就地設法營運,恐有資金阻滯之虞,故擬對...[繼續閱讀]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四聯總處為適應金融經濟上巨大變化,會同財政部暨四行主管人員商擬《政府對日宣戰后處理金融辦法》,對投資放款者進行嚴格審核,主要在投放對象與方式上進行限制:在投放對象上明確規定,有關生產國防及民生...[繼續閱讀]
1946年后,中央銀行的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其功能也進行了部分調整:首先是中央銀行供應三行兩局業務資金,主要方式有:重貼現、轉質押與拆款。其次是協助三行兩局調撥頭寸,又分為:軍政匯款頭寸的調度、僑匯頭寸的調撥、一般業務...[繼續閱讀]
本章敘述了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郵政儲蓄的資金流動形態,同時分析了郵政儲蓄部分轉存制度下貨幣信用創造機制及其影響,通過史料梳理與理論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結論:第一,戰時郵政儲蓄轉存制度的實行,使得郵政儲蓄資金的功能定...[繼續閱讀]
與錢莊、票號相比,新式銀行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普遍采用銀行公司治理結構。銀行作為公司制企業,和其他公司制企業相比,在公司治理方面沒有本質的區別,其基本特征仍然是公司制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也是公司制有別于個人...[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