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的譚家世譜碑有“百味用酸”的記載。它反映了毛南族飲食習慣的一個側面。其實,毛南族的飲食同所有人類的飲食歷程一樣,都經歷了生食—熟食—烹飪三個階段。直到現代,一些生食品仍受小部分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立于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的譚家世譜碑有“百味用酸”的記載。它反映了毛南族飲食習慣的一個側面。其實,毛南族的飲食同所有人類的飲食歷程一樣,都經歷了生食—熟食—烹飪三個階段。直到現代,一些生食品仍受小部分人...[繼續閱讀]
毛南族的服飾,明朝以前由于沒有文字記載,無法考究。直到清朝戊申年(1788年)的譚家世譜碑才有“婦女穿衣無裙”的記載。它反映了毛南族的服飾簡樸無華,便于行動,男女都喜歡青、藍、黑(用藍靛染制)的自織土布衣褲。...[繼續閱讀]
一、同姓聚居毛南族多同姓聚居于一個村屯(圩鎮及移民點例外),在一個村寨中,異姓雜居的現象很少。這些聚居的農戶,多是同一血統、同一祖宗,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倫理等都高度一致。即使有個別異姓外來戶,不...[繼續閱讀]
毛南族修建新房有很多別有風趣的儀式,如定課、開墨、上梁等。定課,民間俗稱“定山向”,算命先生稱“定課”。在動土下基腳前半年或一年,就請算命先生來“定課”。即用羅盤在宅基地看坐落方位,然后根據主人的八字和...[繼續閱讀]
一、圣母山“圣母”是毛南族民間崇拜的一位大神,在宗教典籍中又稱為婆王、萬歲娘娘、花王圣母、萬歲天尊等。毛南山鄉波川村松馬屯的背后,橫列著一排起伏不斷的群山,它們列隊井然,綿延數里。其中兩座突峰反背相向,...[繼續閱讀]
一、學巖在下南、中南兩村的交界處有個山坳,名叫鐵坳。離坳口左側約0.5千米遠的半山腰中,有一個古樹青藤遮掩的穿山巖洞,洞內寬敞明亮。古往今來,這一帶的文人墨客,常到洞里作詞賦詩于石壁上,這就是譽滿毛南山鄉的...[繼續閱讀]
毛南族的生育習俗,古時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即懷胎期和產期。人生應該從什么時候算起?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毫無異議地回答:從出生的時刻算起。但古時,在毛南族的生育習俗中,這樣的答案并不算圓滿。因為那時毛南族的每...[繼續閱讀]
命里“五行”齊全的孩子,一般都在吃湯餅酒(又叫滿月酒)時安名。在毛南人心中,這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按慣例,孩子的名不能跟外婆家任何人的名字相重,不能跟父輩的名字相重,更不能跟祖宗靈位上的名字相重。如果父...[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