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怒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怒江發生了翻天覆地、舉世矚目的變化,怒族人民在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富民興邊”等方面作出了新...[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新中國成立后,怒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怒江發生了翻天覆地、舉世矚目的變化,怒族人民在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富民興邊”等方面作出了新...[繼續閱讀]
信仰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新中國成立前,怒族長期處于高山峽谷阻隔、交通信息封閉、遷移游離不定的生存環境中,這種生活環境遠離主流社會的政治文化中心,遠離戰爭紛爭的戰略中心,客觀上為怒族致力于自給自足的經...[繼續閱讀]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戰亂、紛爭和民族間的歧視、壓迫等原因,迫使怒族先民不斷遷徙,最后定居在云嶺山脈、碧羅雪山山脈和高黎貢山山脈“三山夾兩江”的怒江、瀾滄江兩岸。怒族生活的這一區域,地形地貌以高山峽谷為主...[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前,怒族遠離中原文化和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受漢文化影響較少,也沒有形成自己比較完備的成文禮儀和道德規范的體系,但由于生存、生活和與自然抗爭、與社會邪惡勢力斗爭的需要,自然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禮儀道德和...[繼續閱讀]
怒族是居住在大山大江邊的古老民族,怒江也因怒族而得名。但怒族不是容易發怒的民族,而是性格極其溫厚的民族。他們背靠綿延千里、氣勢磅礴的大山,腳踏蜿蜒曲折、波濤洶涌的大河,離山最近,離水也最近,山水賦予他們聰慧的靈...[繼續閱讀]
怒族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與滇西、滇西北地區的各民族先民發生著種種聯系。尤其是定居怒江、瀾滄江兩岸后,與后來進入這些地區定居的傈僳族、白族、納西族、藏族、彝族的關系更加緊密,形成了“小聚居,大雜居”的分布格局。...[繼續閱讀]
內心的素養反映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內在氣質,外在的形象也是最能直接反映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氣質特點。外在氣質往往與人的體格、健康、膚色、著裝、談吐和舉止緊密相關。關于古代怒族的體格特征和社會基本面貌情況,漢文獻...[繼續閱讀]
在古代社會,各民族之間因遷居、交融、互動、利益、政治需要而引發的沖突、糾紛、仇殺、械斗時常發生。在這種事件中,弱小民族往往勢單力薄,處于下風,而不得不采取避讓逃跑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但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弱小民...[繼續閱讀]
有關怒族人民與其他邊疆民族一道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完整和反侵略反帝國主義斗爭的史實,已在第六章和上節提及。換個角度看,怒族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自古以來始終不渝地堅持熱愛祖國、維護統一的愛國情結,而這種愛國情結...[繼續閱讀]
一、怒族的近現代教育(一)新中國成立前的民族教育怒族地區因設治太晚,經兼辦怒俅兩江事宜的清朝官員夏瑚的再三上奏請求,1910年清政府才批準他在貢山的茨開及菖莆桶兩地辦起了兩所漢語學堂。其目的是要“開化夷民,使邊夷人...[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