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意衛國戰爭勝利后,埃塞俄比亞雖然保持獨立,但仍面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威脅。法國利用它曾對意大利的支持,向埃塞俄比亞提出鐵路租讓權的要求。1897年,法屬索馬里(吉布提)至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開始動工修建。法國同英國展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抗意衛國戰爭勝利后,埃塞俄比亞雖然保持獨立,但仍面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威脅。法國利用它曾對意大利的支持,向埃塞俄比亞提出鐵路租讓權的要求。1897年,法屬索馬里(吉布提)至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開始動工修建。法國同英國展開...[繼續閱讀]
20世紀20年代,埃塞俄比亞統治集團內部形成改革派和保守派,兩派展開過激烈的斗爭。改革派以攝政王塔法里·馬康南為首,他們自稱是“青年埃塞俄比亞派”。保守派的首領是軍事大臣多布塔·喬奧吉斯,他們反對任何改革。1926年,喬奧...[繼續閱讀]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到意大利。為擺脫困境,意大利準備發動對外侵略戰爭。1934年12月5日,意軍從意屬索馬里向埃塞俄比亞發動襲擊。1935年10月3日早上,駐守在厄立特里亞和意屬索馬里的意大利軍隊大舉侵入埃塞俄比亞。埃塞...[繼續閱讀]
抗意戰爭結束后,1942年1月,英國同埃塞俄比亞簽訂了為期兩年的協定和一項軍事條約。英國派來一批青年軍官、技術顧問等,進行所謂的“援助”,強化其在埃塞俄比亞的影響。美國也以援助的名義,將其勢力滲入埃塞俄比亞。后來,美國...[繼續閱讀]
公元前,今安哥拉的北半部生活著俾格米人,南半部居住著科伊桑人(Khoi-San)。公元最初幾個世紀,便有班圖各族陸續從北方遷來。在班圖人遷入的過程中,俾格米人退入剛果盆地,只在東北部保留著一小部分;科伊桑人則向南遷移,僅在西南...[繼續閱讀]
1482年,葡萄牙人迪奧戈·卡昂率領的探險隊到達剛果河口。當時,正是剛果國王恩贊加·庫武在位期間。1484年,他再次來到剛果王國,派遣4名傳教士前往剛果王國首都,他自己繼續向南航行一年以后,回到剛果河口,沒有找到他派出的傳教士...[繼續閱讀]
直到18世紀末,葡萄牙在安哥拉的殖民勢力,仍局限在沿海地區。此后,葡萄牙不斷派遣探險隊深入內地,繪制地圖,收集資料,為侵略作準備。葡萄牙探險隊所經之處,一面挑起部落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一面使用欺騙和收買手段,同部落酋長們...[繼續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葡萄牙在安哥拉繼續推行同化政策。它將當地居民分為“文明的”和“不文明的”兩大類。安哥拉人要成為“文明人”,必須經過“同化”。未同化的土著居民,沒有任何權利。到1940年為止,在安哥拉只有2.4萬人被同...[繼續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葡萄牙政府雖然宣布中立,但是戰爭前期卻靠攏德國。葡萄牙在安哥拉掠奪的棉花、橡膠等物資,大量供給德、意等軸心國。戰爭后期,德國走向崩潰。于是,葡萄牙又加強同英、美的聯系,使英、美從安哥拉獲得...[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