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被日本吞并后,琉球復國運動隨之而起,方式包括向中國求援、向各國使節求助、原高官拒絕就任新職以及暴動、殉國等等。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李朝政府請求派兵協助鎮壓。日本以清政府出兵為借口...[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如前所述,被日本吞并后,琉球復國運動隨之而起,方式包括向中國求援、向各國使節求助、原高官拒絕就任新職以及暴動、殉國等等。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李朝政府請求派兵協助鎮壓。日本以清政府出兵為借口...[繼續閱讀]
二戰結束以后,占領琉球的美國將琉球群島視為與朝鮮半島同樣是被日本所統治的殖民地,因此計劃將琉球群島漸漸從日本分離并使其獨立。為此,美國在琉球施行了“去日本化”政策,禁止使用日語,停止使用日本貨幣,琉球人來往于日...[繼續閱讀]
冷戰以后,美國為防止共產主義勢力擴大,決定改變對琉球獨立運動的寬松政策,強化軍事占領并準備逐步將琉球交給日本。1953年,美國將琉球北部的奄美群島交給日本。1970年美日簽署《沖繩返還協定》,把琉球連同釣魚島交給日本治理...[繼續閱讀]
那個時代的東亞是朝貢冊封體制的時代。宗主國中國的冊封和屬國的進貢構成整個地區的基本秩序。從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開始,在五百余年的歷史中,琉球也屬于冊封體制中的一員。據《嘉慶會典》記載,在朝鮮、琉球、越南、老撾...[繼續閱讀]
近年來,對于林世功等琉球人當時的請愿活動,區別于日本政府一直以來作為被“處分”的對象的認識,西里喜行、比屋根照夫、赤嶺守等研究者把面對明治政府吞并琉球,要求恢復琉球地位而持續抵抗的琉球人的活動稱為琉球救國運動...[繼續閱讀]
1945年3月開始的歷時三個月左右的沖繩戰中,普通居民傷亡慘重。如果說,明治初期的1879年,日本政府為了打開通向亞洲的門戶而吞并琉球是“第一次琉球處分”,那么1945年的沖繩戰則可被稱為“第二次琉球處分”。戰后的1952年,日本通...[繼續閱讀]
曾經有研究指出,林世功的赴死,很大原因是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響。但真的有那么簡單嗎?以琉球遭到“處分”為起始,日本開始借用“萬國公法”象征的區域關系來重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冊封體制。明治政府的“處分官”松田道之...[繼續閱讀]
提出“歷史當事者性”概念的沖繩學者屋嘉比收在2010年逝世前夕,對于沖繩的現狀,用“把琉球處分本身作為歷史的現在重新讀解,并重新加以創造”的語言予以表達?,F在恐怕不只是沖繩,整個東亞都有必要重新讀解和創造“琉球處分...[繼續閱讀]
作為近代日本70年對外擴張的最大受害者,中國又曾是琉球王國的宗主國,而侵略中國的日本,又是以吞并琉球王國為起點,在東亞開始侵略。在這些歷史因素的作用下,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侵華陰影的逐漸加深,中國各界在考慮未...[繼續閱讀]
雖然有政府大員頻頻表態,但是國民政府對于琉球主權歸屬的態度一直不是很明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開羅會議。在準備開羅會議的過程中,國民政府逐漸形成了對琉球群島主權問題的戰后處理意見。1943年11月,在準備開羅會議時的議...[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