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能源結構變化波動性較大,總體上還是呈現出煤炭比重降低的發展趨勢。我國1980—2010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演變情況如圖2-1所示。1997—2001年我國能源供求緊張局面相對緩解,煤炭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73.5%下降到...[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能源結構變化波動性較大,總體上還是呈現出煤炭比重降低的發展趨勢。我國1980—2010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演變情況如圖2-1所示。1997—2001年我國能源供求緊張局面相對緩解,煤炭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73.5%下降到...[繼續閱讀]
2012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1257萬千瓦,發電量982億千瓦·時;水電(含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24890萬千瓦,發電量8641億千瓦·時;風電并網裝機容量6083萬千瓦,發電量1004億千瓦·時;太陽能并網發電裝機容量328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50...[繼續閱讀]
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與能源的發展,優質能源消費量穩步增長,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呈增長趨勢,煤炭在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呈下降態勢,如圖2-2所示。2010年,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結構煤...[繼續閱讀]
(1)能源消費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能源消費快速增長。2011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4.8億噸標準煤,是1978年能源消費總量的8倍,年均增速達到5.6%。2000—2011年,我國年均能...[繼續閱讀]
(1)常規化石能源可持續供應能力不足。我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優質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不足,富煤貧油少氣〖2〗。在我國礦物能源資源探明儲量中,約96%是煤炭,油氣資源僅占總量的4%左右。截至2011年底,煤炭剩余探...[繼續閱讀]
(1)能源運輸以輸煤為主,輸電比重嚴重偏低。我國能源資源以煤為主,煤炭資源“北多南少、西富東貧”的分布特點,決定了我國以“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為主的能源運輸格局。長期以來,煤炭直接外運在我國能源運輸中占據絕對地位...[繼續閱讀]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我國煤炭資源高強度的開采已經帶來了地面塌陷、水資源污染等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一是煤炭過度開采引發地面塌陷,生態環境破壞。據統計,我國歷年煤炭開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區累計已達到80萬公頃,而且仍以...[繼續閱讀]
(1)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提出。2011年1月,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將其作為低碳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目前,“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作為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的...[繼續閱讀]
加快發展天然氣、大力開發水電、穩步發展核電、高效發展風電、擴大利用太陽能,通過提高優質化石能源和清潔能源比重,實現能源結構調整。未來我國一次能源新增供給能力主要來自中西部,將加大西部能源開發強度,增強跨區域調...[繼續閱讀]
能源綜合運輸體系,就傳統概念而言,是指由鐵路、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等各種運輸方式及其線路、站場等組成的綜合體系。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的成功應用,為把電網納入能源綜合輸送體系建設創造了優越條件。加快發展跨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