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建國后,在全國實行“行省”制,對民族地區實行以土官轄治土民的方式,即將民族地區的首領變為世襲官職與領土的“土官”。相對而言,它使民族地區分而治之,每一個土司都自成一個小國王,相互爭端不止,實質上難以形成大一統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元建國后,在全國實行“行省”制,對民族地區實行以土官轄治土民的方式,即將民族地區的首領變為世襲官職與領土的“土官”。相對而言,它使民族地區分而治之,每一個土司都自成一個小國王,相互爭端不止,實質上難以形成大一統之...[繼續閱讀]
“土司”的影響異常深遠。從民族融合的角度看,特別是明清時期,一方面,由諸如土司、副長官、土巡檢、土千總、土百戶、土目等構成的地方特權網絡往往又是中原化或漢化程度相對深厚的一個貴族上層集團,這一集團的漢化程度直...[繼續閱讀]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其時坐鎮北京的燕王朱棣不從而叛,叔侄間遂發生了皇位的爭奪,公元1402年,朱棣攻陷了京師,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說一路西逃至滇黔。一朝天...[繼續閱讀]
明初南京的一次宮廷事件,卻給邊遠的貴州帶來了一系列沿襲至今的反響,這恐怕是當事人始料未及的。其中之一是著名的“紅崖天書”之謎?!凹t崖碑”在今黔中關嶺縣境內的滇黔公路旁的紅巖山上(貴州方言中的巖、崖同義同音,讀...[繼續閱讀]
建文帝的生死存亡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有說“靖難”時火焚于宮中,有說投身佛門,云游各地,足跡遍及西南、嶺南、湖廣各省及陜西等地,年屆九旬時自行要求回宮,由一名曾服侍過他的老太監驗明了真身,后平安老死于宮中。此外在福...[繼續閱讀]
今貴州中西部白族各種家族譜中都不同程度談到了“南京人”這一群體入黔當初為生存而隱名埋姓、入鄉隨俗和與“龍家”的相互靠近與融匯情況,如大方縣白族《趙鏗家譜》:“燕藩承統,建文播逃,凡同事忠義者率屬以來黔,離鄉去國...[繼續閱讀]
“牂牁諸蠻”之謝氏蠻、趙氏蠻群體在文獻中的出現與相對突出約在晉始,在唐時尤為顯著。牂牁蠻、謝蠻幾乎成為這一時段中原王朝對貴州地區的代稱,而且與唐王朝的關系相對融洽。由唐人所撰并成書于北宋初期的《唐會要》對此...[繼續閱讀]
總體看來,兩宋時代中原王朝與貴州地區羈縻州關系有太多不確定性。宋代有許多貴州地區民族及部族首領被授官封,時常進貢,但并未真正實行“羈縻州”制。而時有進貢者如“西南番”等也因此見諸文獻,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昔日的...[繼續閱讀]
黔中息烽縣曾屬安順地區現屬貴陽市,在元明時期當地為多民族聚居地區,先后分屬養龍坑長官司、底寨長官司及青山、札佐、乖西長官司等轄區。兼具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息烽西望山面積90多平方公里,地處遵義、金沙、黔西、修...[繼續閱讀]
貴州高原本土各民族在歷史時期多被泛稱為夷、蠻,但在各個具體時段,因各族發展和變化情況又出現了諸多稱謂。從元代始,“龍家”一度作為貴州中西部民族群體的代稱,一直延續到晚清及民國。作為貴州白族主源的“龍家”上承“...[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