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三面被庫姆塔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所包圍,有近1600km長的風沙線,加上人口增加和人類活動的加劇,致使土地沙化日趨嚴重。境內已形成的沙化土地面積達13.4萬hm2,占到全省荒漠化面積的95.10%,占河西土地總面積的48.2%,占...[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河西走廊三面被庫姆塔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所包圍,有近1600km長的風沙線,加上人口增加和人類活動的加劇,致使土地沙化日趨嚴重。境內已形成的沙化土地面積達13.4萬hm2,占到全省荒漠化面積的95.10%,占河西土地總面積的48.2%,占...[繼續閱讀]
河西地區有農田灌溉面積62萬hm2。作為甘肅省的“糧倉”,曾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粗放的、高耗水的資源代價、環境代價和生態代價取得的。由于大面積種植高耗水的玉米、小麥、棉花等農作物,加上落后的灌溉...[繼續閱讀]
河西走廊荒漠治理區草原理論載畜量為460萬個羊單位,目前實際已達700萬個羊單位,超載率達52%。超載過牧加劇草原退化,退化面積達到328.9萬hm2,占草原總面積的92%。有796萬hm2草原出現鹽堿化,占草原總面積的23%。有181.3萬hm2草原沙化,占...[繼續閱讀]
河西地區作為重要商品糧基地,進行了大面積的開荒造田和大量移民安置,有13.3萬hm2不同類型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目前肅州、金塔、玉門、敦煌綠洲農耕區內3.3萬hm2的插花草原已全部開墾種糧,并且開墾正在向綠洲農耕區外圍擴展。...[繼續閱讀]
生態功能區劃是在全國生態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區域生態特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敏感性空間分異規律,確定不同地域單元的主導生態功能,制定生態功能區劃,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促...[繼續閱讀]
根據生態功能區劃的目的、生態服務功能、生態環境問題形成機制及區域分異規律,區劃遵循以下原則??沙掷m發展原則:生態功能區劃的目的是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增強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支撐能力,促進區域的可持...[繼續閱讀]
按照中國的氣候和地貌等自然條件,將全國陸地生態系統劃分為3個生態大區:東部季風生態大區、西部干旱生態大區和青藏高寒生態大區;然后依據《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分為3個等級:(1)根據生態系統的自然屬...[繼續閱讀]
(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全國共有水源涵養生態功能三級區50個,面積237.90萬hm2,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4.78%。其中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大興安嶺、秦巴山地、大別山、淮河源、南嶺山地、東江源、...[繼續閱讀]
河西走廊生態功能區劃以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思想為指導,遵循以下原則:(一)整體性原則按照系統論中結構、功能原理,即一定的系統結構決定其功能,功能的完整性必須由結構的完整性保證。生態功能分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