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古屬新安郡、歙州、徽州府管轄,1934年從安徽劃入江西,1947年8月又劃回安徽,1949年5月再劃隸江西。婺源民俗禮儀、建筑格調、風土人情都與徽州一脈相承,婺源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婺源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古屬新安郡、歙州、徽州府管轄,1934年從安徽劃入江西,1947年8月又劃回安徽,1949年5月再劃隸江西。婺源民俗禮儀、建筑格調、風土人情都與徽州一脈相承,婺源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繼續閱讀]
徽劇,亦稱徽戲。但舊式的徽戲僅指一種聲腔,徽劇的含義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一帶,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逐漸融合奠定了徽劇的基礎?;瞻嗖粌H吸取...[繼續閱讀]
徽劇的獨特性在聲腔上的表現是,曲調“高、昆、亂”俱全,腔類繁多?;談∈且粋€多聲腔的古老劇種,它曲調豐富,其中有曲牌體高腔、昆曲;有屬板腔體吹腔、撥子、西皮、二簧;還有兼兩種體制而有之的昆弋腔,以及雜曲小調等?;绽?..[繼續閱讀]
婺源徽劇的樂隊及使用的器樂,統稱“文武場”。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伴以彈撥弦樂、吹奏樂器,主要有徽胡、京胡、二胡、海笛、大小嗩吶、月琴、琵琶、三弦等。武場樂器主要有板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堂鼓、梆子等...[繼續閱讀]
2006年5月,婺源徽劇獲準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月,婺源江裕民、江湘傲獲準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婺源徽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工作中,我與江裕民進行過座談。江裕民曾任婺源徽劇...[繼續閱讀]
胡兆保1960年,是婺源徽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這年,中共婺源縣委做出一個異乎尋常史無前例的決定,成立婺源徽劇學校,培養新生力量繼承徽劇藝術。于是短短時間,在全縣招收了60多名小學員,這是婺源徽劇團建團后招收學員最...[繼續閱讀]
婺源徽班的演出習俗,與當時徽州社會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民俗等歷史文化環境有關。婺源舊時戲班的習俗主要有“寫戲”、“點戲”、“跳魁星”、“小旦敬酒”等?!皩憫颉?即徽班每到一地演出之前,班主先派人到各地與村...[繼續閱讀]
1.民國《婺源縣志》。2.《婺源縣志》,婺源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檔案出版社出版,1993年。3.《中國戲曲志·江西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8年。4.《中國戲曲志·安徽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3年。5.《中國戲曲史話》,劉士杰...[繼續閱讀]
儺舞在婺源流傳甚廣,歷史上曾有“三十六儺班,七十二獅班”之說。其中獅班除少數只舞獅不跳儺外,大都既舞獅又跳儺,獅儺同演,俗稱“獅儺班”。分布在中云鎮龍山坑頭村,鎮頭鎮游山村,許村鎮的汾水村、秋口鎮的長徑村、李坑村...[繼續閱讀]
婺源儺舞不僅流傳廣,而且節目多。段莘鄉慶源村兩個班就有40來個節目,秋口鄉長徑村24個,李坑村10來個……表現的內容也極其豐富,既有原始的表現迎神驅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的《開天辟地》《太陽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