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臺灣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工農業生產萎縮,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而大量人口的涌入更使臺灣經濟無法承受,1950年財政赤字達5億多美元,國民黨陷入民窮財盡的絕境。臺灣當局在美國的援助下,被迫采取了一系列...[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臺灣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工農業生產萎縮,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而大量人口的涌入更使臺灣經濟無法承受,1950年財政赤字達5億多美元,國民黨陷入民窮財盡的絕境。臺灣當局在美國的援助下,被迫采取了一系列...[繼續閱讀]
1.美國支持獲得轉機。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美國中央情報局認為沒有美國的軍事占領或控制,臺灣“大約將于1950年底置于中國共產黨控制之下”,因此美國沒有命令駐華外交使節隨蔣介石去臺灣,也沒有向臺灣派駐正式外交官員。1950年...[繼續閱讀]
在發展教育事業方面,臺灣采取了兩個方面的措施:1.加強對各級學校的控制。蔣介石總結大陸失敗原因時指出“最重要而又最值得研究的是教育問題……只因多年教育的失敗,所以造成此次全面失敗的主因”。還說“政治、經濟、軍事...[繼續閱讀]
1949年至1953年國民黨當局因忙于穩定統治和恢復經濟,無暇顧及科研事業,1954年臺灣政局趨于穩定后,才開始予以關注。國民黨當局宣布1954年為“發展科學年”,明令整個臺灣地區的教育機構和工商企業單位積極推動科學研究事業。同年...[繼續閱讀]
1953年至1963年,臺灣當局為發展臺灣經濟,采取了“進口替代”發展戰略?!斑M口替代”就是從臺灣經濟的實際出發,將依靠進口的產品加以本地化,為滿足本地市場需求而組織生產,以解決臺灣經濟存在的生產恢復慢、外匯枯竭、財政赤...[繼續閱讀]
臺灣當局通過三期四年經濟計劃來推動“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1.1953年—1956年,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規定:農業部門計劃包括農作物、林產、水產、蓄產和水利五個分計劃;工業部門計劃分為礦業、制造業、電力、交通運輸業四...[繼續閱讀]
1956年,在中國當代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中國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確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這是中國...[繼續閱讀]
1.確立了一條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原則。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所遵循的根本原則。當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確立起這一原則并非易事,經歷了同“左”的...[繼續閱讀]
1.確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我國歷史雖然不長,但我們對經濟建設中所出現的一些不好的苗頭,非常重視。1956年,在經濟建設中出現了一種急于求成的冒進做法。劉少奇、...[繼續閱讀]
1956年1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需要充分提高生產技術,更加需要充分地發展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我國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國家工作人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