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尚書分四曹,郎官亦4人,一尚書領一郎官。東漢時,尚書分六曹,郎官36人,則一尚書領六郎官。惟36個郎官只以尚書為單位分隸六尚書,郎官本身并未分曹。至魏、晉、南北朝時,除尚書分曹外,郎官本身也分曹。大致一郎主一曹,集...[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西漢時,尚書分四曹,郎官亦4人,一尚書領一郎官。東漢時,尚書分六曹,郎官36人,則一尚書領六郎官。惟36個郎官只以尚書為單位分隸六尚書,郎官本身并未分曹。至魏、晉、南北朝時,除尚書分曹外,郎官本身也分曹。大致一郎主一曹,集...[繼續閱讀]
秦無尚書郎,只設尚書,四尚書足以處理政務。漢代以后,政務較多,尚書的職掌漸重,直至發展為分曹辦事。關于西漢尚書的職掌及分曹情況,《晉書·職官志》有一段記載:案尚書本漢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書,以司馬遷為...[繼續閱讀]
(一)尚書省尚書之地位及職掌,在我國古代,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秦漢時期,國家政令,丞相總其綱,而由九卿分掌,尚書地居機近,成為皇帝的秘書機關,并非行政機關。漢中葉以后,尚書漸奪宰相之權,侵九卿之職。自曹魏置通事郎主草詔...[繼續閱讀]
(一)宋代六部隋唐以后,六部成為中央行政機關的總樞紐,似已成定局。以后歷宋、元、明、清各朝,六部之變化甚小,但也有每因時勢推移而影響其權力之大小的。宋代六部的地位,若從制度表面觀之,實較唐代六部地位為高?!独m通志》...[繼續閱讀]
(一)監察制度的起源我國監察制度起源很早?!短旃贂氛f:“太微南四星為執法星。執法星者,謂執法以監眾星也?!惫湃朔ㄌ煸O官,故有監察官吏之設。監察官吏歷代皆為御史。御者,侍也,進也。史者,官也。古代向來把史多用做官名...[繼續閱讀]
(一)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秦官,漢因之。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更名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前1年)復為大司空。后漢一直叫大司空,至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罷三公官,始復置御史大夫,不久漢亡。秦漢御史大夫...[繼續閱讀]
(一)明代監察制度的建立明初,置御史臺,設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此外,還設有經略、都事、照磨等屬官。洪武帝在命鄧愈、湯和為御史大夫,劉基、章溢為御史中丞時,對御史各官建立的意...[繼續閱讀]
(一)左都御史清于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入關以前開始設都察院,置丞政1員,左、右參政各2員。入關后,于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改丞政為左都御史,參政為左副都御史,員數增減不一。其設置多沿明制。惟清代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其設官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