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歷史上糧食的生產經驗來看,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糧食增產的重要保障。由歷史糧食畝產趨勢來看,魏晉時期和宋元時期糧食畝產較前期都有所下降,除氣候和人口原因外,主要是這兩個時期政權交替頻繁,戰亂不斷,社會處于不穩定...[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從我國歷史上糧食的生產經驗來看,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糧食增產的重要保障。由歷史糧食畝產趨勢來看,魏晉時期和宋元時期糧食畝產較前期都有所下降,除氣候和人口原因外,主要是這兩個時期政權交替頻繁,戰亂不斷,社會處于不穩定...[繼續閱讀]
古代糧食種植面積從市制2.3億畝增加到晚清的16億畝,增加近8倍。糧食種植面積的急速擴增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生產技術和水平的約束,十分有助于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但是必須清楚地看到 “盡地而山” 的開發以及清代廣泛的墾荒種...[繼續閱讀]
我國古代糧食增長的途徑之一就是依靠不斷改進的農作技術提高糧食產量。中國近2000年的傳統農業生產中無論是耕作技術,還是生產工具,技術不斷改進完善,但最大的進展還是宋代以后在北方確定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在江南確定的稻...[繼續閱讀]
[1]吳慧.中國糧食畝產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2]何炳棣.中國古代土地數字考釋和評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3]吳存浩.中國農業史.北京:警察教育出版社,1996.[4]梁方仲.中國歷史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繼續閱讀]
國家統計表明,我國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318萬噸,經由20世紀50年代的17200萬噸、60年代的18600萬噸、70年代的20076萬噸、80年代的33700萬噸、90年代的47900萬噸,以及21世紀10年間平均的49000萬噸,達到2010年的54600萬噸的產出水平。60年間我國糧...[繼續閱讀]
我國人多地少,2008年我國人均耕地僅約0.1公頃,不足世界平均0.22公頃半數,同年美國0.55公頃、阿根廷0.82公頃、俄羅斯0.85公頃、加拿大1.4公頃?;诩Z食總量的種植面積和單產的構成要素,許多產糧大國憑借耕地資源優勢,廣種多收; 而...[繼續閱讀]
我國人口從1949年的5.4179億人,增長到2009年的13.3138億人,增加7.8950億人,凈增1.457倍; 同期糧食總量從11318萬噸增長到53082萬噸,增加41764萬噸,凈增3.69倍。由于60年間全國的糧食增幅明顯高過人口增幅,我國人均糧食占有數量得以提升,從19...[繼續閱讀]
糧食的有效供給和安全保障密切相關。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糧食產不及需的嚴峻形勢,為了確保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軍需民食對糧食需要,1953年10月10日全國糧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云同志在會上作了 《實...[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農村占約10%人口的地主和富農,擁有2/3以上的耕地,占90%人口的貧下中農占有不足1/3的耕地。這種封建的土地關系,使廣大的貧下中農受雇于地主階級,并以 “主六、佃四” 的比例把所生產的糧食和農副產品交歸地...[繼續閱讀]
我國人多地少,是典型的資源約束型的發展中國家,借助于科學技術進步,是有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增進和糧食生產能力提升的源泉。1.選育良種,提高糧食作物種群內在生產力采用良種是一項經濟有效的增產措施,一般可使糧食作物增產...[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