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不同的性狀。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體內取得營養物質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壞寄主和引起病變的能力。寄生物從寄主植物獲得養分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寄生物先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不同的性狀。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體內取得營養物質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壞寄主和引起病變的能力。寄生物從寄主植物獲得養分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寄生物先殺...[繼續閱讀]
(一)真菌的營養體真菌營養生長階段所形成的結構稱為營養體。真菌典型的營養體是細小的具分枝的絲狀體,單根絲狀體稱為菌絲,多根菌絲交織成團稱為菌絲體。菌絲通常呈圓管狀,細胞壁無色透明,細胞內除細胞核和原生質外,還有內...[繼續閱讀]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從一種孢子萌發開始經過一定的營養生長和繁殖階段,最后又產生同一種孢子的過程。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無性和有性兩個階段。有性階段產生的有性孢子萌發后形成菌絲體。菌絲體在適宜條件下進行無性繁...[繼續閱讀]
過去,人們將生物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認為真菌是失去葉綠素的植物而將其歸在植物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生物分界也不斷發生變化。1969年,Whittaker提出了五界分類系統,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繼續閱讀]
(一)根腫菌門根腫菌門又稱原質菌門,營養體為原質團,生活在寄主細胞內。寄生于真菌、藻類、高等植物。寄生于維管束植物地下部時常常引起根腫(細胞膨大和組織增生)。無性繁殖產生具鞭毛的游動孢子,有性生殖形成休眠孢子囊。...[繼續閱讀]
植物真菌病害的診斷是指采用必要的鑒定技術和方法,運用病理學和真菌分類學知識確定植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和病名。這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首要環節。只有正確地診斷病害,才能對癥治療,有效地開展防治工作。(一)癥狀診斷多數植物受...[繼續閱讀]
細菌的形態有桿狀、球形、橢圓形、螺旋形、弧形或絲狀等,但植物病原細菌大多為桿狀和球形。桿狀細菌菌體的大小為0.5~0.8 μm,球狀細菌為0.5~1.3 μm,多為單生,也有雙生或串生(圖2-3-1)。絕大多數植物病原細菌具有細長的鞭毛(fl...[繼續閱讀]
由于原核生物的形態差異較小,許多生理生化性狀亦較相似,加之對其遺傳學性狀了解尚少,所以關于原核生物界內各成員間的系統與親緣關系還沒有完全明確,但有關屬和種的性狀特征已比較清楚。與植物病害有關的原核生物分屬于薄...[繼續閱讀]
植物受原核生物侵害以后,在外表顯示出許多特征性癥狀。細菌病害的癥狀類型主要有壞死、萎蔫、腐爛和畸形等,褪色或變色的較少,有的還有菌膿溢出。在田間,細菌病害還有如下特點:一是受害組織表面常為水漬狀或油漬狀;二是潮...[繼續閱讀]
(一)植物病毒的形態及化學組成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態為粒體(virion,virus particle),大部分病毒的粒體為球狀、桿狀或線狀,少數為彈狀、桿菌狀或雙聯體狀等。球狀病毒的直徑大多在20~35n m之間,少數可以達80 nm。球狀病毒是由很多(典型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