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00年左右,裴李崗文化,1977年發掘于河南新鄭裴李崗。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 活動。...[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公元前6000年左右,裴李崗文化,1977年發掘于河南新鄭裴李崗。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 活動。...[繼續閱讀]
公元前5400—公元前5100年,磁山文化,1933年首次發現于河北武安磁山。與裴李崗文化關系密切,是世界上粟、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發現地。約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繼續閱讀]
公元前5400—公元前4400年,北辛文化,1964年發現于山東滕州北辛村。為山東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母系氏族社會最為繁盛階段,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出土的一件陶器,其底部發現了一對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江蘇高郵龍虬莊遺...[繼續閱讀]
公元前5000年,大地灣遺址,1958年首次發現于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陶器上發現十多種刻劃符號;陜西寶雞金臺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彩陶缽、鵝蛋形三足罐和雙聯鼎等,都屬于炎帝神農氏文化。貴州安順關嶺紅崖丹書,似篆非篆,也非甲骨文,有...[繼續閱讀]
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馬家浜文化,1959年發現于浙江嘉興馬家浜。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從事定居的農業和漁獵。家畜有豬、狗、水牛。石器磨制和木作技...[繼續閱讀]
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1973年第一次發現于浙江余姚河姆渡。主要分布于寧紹平原及舟山島。定居農業,有狗、水井,會紡織,積存稻谷。有船、槳。燒制黑陶。會用生漆。...[繼續閱讀]
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仰韶村。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一種重要的彩陶文化(分為半坡類型,約公元前5000年;廟底溝類型,約公元前4000年)。分布于今關中、晉南、豫西等地區。公元前3500年,進入繁...[繼續閱讀]
約公元前4513年,傳說黃帝命史官沮誦、倉頡始造文字,又因卿云而作云書。黃帝時,有葛天氏之樂。紅山文化屬黃帝族文化。相傳黃帝死,顓頊為帝,改革宗教,“絕地天通”。此后又歷帝嚳、堯、舜、禹,實行王位禪讓制。...[繼續閱讀]
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大溪文化,1959年發現于今重慶巫山大溪。主要分布在峽江地區和兩湖平原,長江中游鄂西、渝東山地丘陵地區,洞庭湖周圍和江漢平原的一部分。以稻作農業為主,但漁獵仍很重要。飼養豬、牛、羊、雞等。會制...[繼續閱讀]
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發現于山東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主要分布區于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廣大地區。以種植粟為主。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也從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