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發〕 2號文件” 指出: “現階段貴州呈現出發展基礎弱、壓力大、空間廣的特征?!雹賴覍嵤┪鞑看箝_發戰略以來,貴州的以交通為代表的硬件設施得到了顯著改變,這為 “后發趕超” 奠定了初步基礎,但這個基礎還比較弱。...[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 〔國發〕 2號文件” 指出: “現階段貴州呈現出發展基礎弱、壓力大、空間廣的特征?!雹賴覍嵤┪鞑看箝_發戰略以來,貴州的以交通為代表的硬件設施得到了顯著改變,這為 “后發趕超” 奠定了初步基礎,但這個基礎還比較弱。...[繼續閱讀]
貴州省第十一屆黨代會報告基于對貴州經濟進入加速發展階段的準確定位和科學判斷,做出奮力 “后發趕超” 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謀劃,無疑揭示了貴州未來發展之路,必然是一條探索前行的創新之路。要在經濟總量不足、...[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事關社會主義建設大局的十大關系...[繼續閱讀]
“ 〔國發〕 2號文件” 明確提出了貴州要按照 “黔中帶動、黔北提升、兩翼跨越、協調推進” 的原則,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一是建設以貴陽—安順 (貴安新區) 為核心,以遵義、畢節、都勻、凱里等城市為支撐的黔中經濟區。...[繼續閱讀]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矛盾過程。黔西南州資源比較豐富,但開發度低、難度大,經濟落后。雖有不少有利條件——資源開發、固定資產存量利用、改革開放的潛力大,但也面臨著不少制約因素。走符合黔西南特...[繼續閱讀]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職業教育是 “短板”,人力資源素質整體偏低,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笆濉?期間,力爭深入實施教育提升工程。以實現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基本普及15年教育,優化職業教...[繼續閱讀]
黔西南州資源豐富,但豐富的資源帶動經濟增長的多重效益與效率比較低。具體表現為: 重工業不重,輕工業太輕,農業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后。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將自然資本最大化,采用產業集群等組織形式...[繼續閱讀]
黔西南州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低,直接導致三個后果: 一是區域內發展資本短缺、物資設備落后,以及現代服務業稀缺,嚴重限制了黔西南州經濟發展空間; 二是缺乏由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造就的...[繼續閱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黔西南州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與體制變革的方式有關。東部沿海地區制度創新較快,形成體制變革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發揮體制改革對釋放經濟潛能的作用。黔西南州制度創新滯后導致區域內經...[繼續閱讀]
黔西南州屬于欠開發、欠發達區域,要根據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自然環境基礎,科學把握“四化” 同步進程的基本規律。黨的十七大全面總結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思想成果,完整地提出了 “科學發展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