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寧是中國觀音民俗文化重鎮,當地有廣德寺、靈泉寺兩大佛教廟宇,自唐代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觀音會習俗。遂寧的觀音會就是重要的佛教祭祀活動。觀音是佛教中的重要神靈,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創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四川遂寧是中國觀音民俗文化重鎮,當地有廣德寺、靈泉寺兩大佛教廟宇,自唐代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觀音會習俗。遂寧的觀音會就是重要的佛教祭祀活動。觀音是佛教中的重要神靈,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創始...[繼續閱讀]
“廣元女兒節”源于廣元民間對武則天的紀念。中國第一個女皇武則天出生于四川廣元,千百年來廣元流傳著“正月二十三,女兒游河灣”的民諺。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三這天是一代女皇帝武則天的會期,是日,當地婦女都要到江邊游玩賞...[繼續閱讀]
龐統祭祀活動是羅江縣獨有的一項民間祭祀活動。這項活動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開始,歷年都由羅江縣令領辦。新中國成立后停辦。民間傳說,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為龐統生日。自東漢建安十九年,蜀漢軍師中郎將龐士元為國盡忠白馬...[繼續閱讀]
舊時戲班有多種組班方式,如家班、私人戲班、合資戲班、業余戲班等,私人戲班又可分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兩類。家班、業余戲班、非營利性私人戲班以自娛為主,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盈利性私人戲班和合資戲班能夠反映出當時川...[繼續閱讀]
川劇戲班的薪酬分配模式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富有濃郁的習慣沿襲、約定俗成色彩。從支付形式來看,大多是以金錢支付,如李調元家班的演員為固定薪酬支付,但也有以物抵充戲金的。民間戲班早年實行的“包銀制”或“分賬...[繼續閱讀]
集賢會戲班內部有著嚴格的分工,這樣戲班才能正常運營和進行藝術生產。通常江湖戲班均成立有行會組織,各行當加上“衣箱”與樂隊,習稱“七個半會”。每個會用相近性質的菩薩或義近的詞語為會名,川劇四條河道的說法有所差異...[繼續閱讀]
戲班作為川劇表演載體,隨著川劇的發展而發展,管理體制日趨完善,積累了較多的管理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組織管理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在“三改”制度的新形勢下,戲班逐漸形成了新的藝術管理體制。下面,筆者將以新中國成立作為分...[繼續閱讀]
川劇行規即川劇行業藝人們約定俗稱的規定。最初,川劇行規由各行會制定,久而久之,這些行規便成了川劇藝人所遵循的習俗。班規即戲班內部制定的規矩法則,用于制約和規范藝人的行為。新中國成立前,行規和班規的雙重約束是戲班...[繼續閱讀]
為了便于管理,除了約定俗成的行規外,各戲班內部還會制定一些獎懲規矩,即戲班內部制定的規矩法則,用于制約和規范藝人的行為。戲班中遇有違犯班規的重大事件,班主或管事要召集全班解決,稱“坐公堂”。不過,并非只有懲戒違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