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學英國對維特根斯坦來說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之一。因為他發現,在英國,特別是在曼徹斯特,沒有柏林那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和缺乏個人創造性的統考要求;相反,鼓勵學生獨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在教授的指導下開展討論和交流...[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轉學英國對維特根斯坦來說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之一。因為他發現,在英國,特別是在曼徹斯特,沒有柏林那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和缺乏個人創造性的統考要求;相反,鼓勵學生獨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在教授的指導下開展討論和交流...[繼續閱讀]
從曼徹斯特轉到劍橋,這是維特根斯坦一生的重要轉折點。這不僅是由于他的研究興趣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工程學轉向了哲學;而且是指他的整個生活方式都完全改變了:從一個孜孜不倦的求學者變為有著完全獨立思想的創造者,從人生道...[繼續閱讀]
維特根斯坦在劍橋的學習是很有成效的。他在進入劍橋之前就讀過弗雷格和羅素的著作,特別是對弗雷格在《算術的基礎》一書中表達的思想極為重視。弗雷格竭力反對唯心論,認為它根本不符合我們對數學的描述和對世界的描述,因...[繼續閱讀]
不過,弗雷格對維特根斯坦的重要作用還在于,他推薦了維特根斯坦去跟隨羅素學習,因為在他看來,維特根斯坦對數學的興趣更在于從邏輯與數學的關系理解數學問題,而羅素出版于1903年的《數學原則》正是清楚地闡明邏輯與數學關系...[繼續閱讀]
盡管維特根斯坦的最初想法都與羅素或摩爾有關,但他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時更多地表現出獨有的創造性。例如,他在接受摩爾關于世界構成的思想時,并不同意使用“概念”一詞,而是使用“事實”,因為在他看來,斷定性命題的內容包含...[繼續閱讀]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盡管維特根斯坦是羅素的學生,并且從羅素那里也的確得到了許多東西,但從一開始,無論是在出發點上還是在基本思路上,他與羅素都存在著明顯的分歧,而且正是這些分歧最終導致了他們之間在20世紀20年代分...[繼續閱讀]
維 特 根 斯 坦 的 好 友 平 森 特(DavidPinsent),《邏輯哲學論》就是題獻給他的正如他的名字所表明的,平森特的確與近代英國的大哲學家休謨有關,是休謨的旁系后代。他出生于伯明翰的一個音樂文化之家,母親是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繼續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才使維特根斯坦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人世間的殘酷無情。雖然他因病可以免去兵役,但他還是主動報名參軍,加入了奧匈帝國的軍隊。曾有人把他的這一舉動說成是狂熱的愛國行為,但他自己則認為,走上戰場是最好...[繼續閱讀]
《邏輯哲學論》總共只有2萬來字,篇幅還不到80頁,但其中卻既有對現實、思維、語言、知識、科學和數學等問題的清晰明確的邏輯分析,又包含了關于世界、自我、倫理、宗教、人生和哲學的深奧神秘的警句箴言,因而被公認為是西方...[繼續閱讀]
《邏輯哲學論》開篇第一句話,也就是全書的第一個主命題是:“世界就是所發生的一切?!?1)這句話乍看起來似乎是一句什么也沒有說的廢話,用邏輯術語說,就是一句同義反復的重言式。但細想起來,它又似乎表達我們用一句話都無法...[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