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蘇省的漁業捕撈仍然使用木帆船和陳舊的工具,生產力水平較低;漁民普遍以船為家、居無定所,社會地位低下,被蔑稱為“魚花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領導漁民進行民主改革,使他們在政治上翻...[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蘇省的漁業捕撈仍然使用木帆船和陳舊的工具,生產力水平較低;漁民普遍以船為家、居無定所,社會地位低下,被蔑稱為“魚花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領導漁民進行民主改革,使他們在政治上翻...[繼續閱讀]
江蘇省是中國蠶繭主產區之一。自古以來,蠶桑生產就是江蘇農村的傳統骨干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江蘇蠶桑生產得到更快發展,省、地市、縣各級都設有分管蠶桑的專業機構,蠶區范圍擴大,蠶繭產量上升,育苗、栽桑、養蠶、...[繼續閱讀]
江蘇自古以來農業生產的發達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催生了種類繁多的副業,養蠶、養豬之外,常見的還有食品加工、竹草編織,地域性強的有水生作物培育,專業度高的有花茶種植、珍珠養殖等。其中,編織是介于副業和輕工業之間的一門...[繼續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江蘇以集鎮或較大的村莊為中心,普遍建立了基層供銷合作社,每社建一個零售店和一個收購站,主要經營農民日常需要的生產生活用品,并代國家收購糧、棉、油,以及豬、禽、蛋、煙葉等農副產品和小經濟作物...[繼續閱讀]
機械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的行業,其規模水平以及占整個工業的比重,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技術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19世紀末,隨著最早出現的一批民族工業對機械維修的需要,江蘇就有了從事翻砂、鏵...[繼續閱讀]
江蘇煤炭資源分布面雖廣,蘊藏量卻不豐富。作為高耗能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江蘇的用煤量逐年增多,但自給率低,所缺的煤常年從山西、河南、陜西等省份協作購進,由于協作難度大、供應量不穩定,全省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受到...[繼續閱讀]
與煤炭生產共進的還有鋼鐵冶煉。1949—1957年是江蘇鋼鐵工業的恢復時期,該時期的重點是恢復礦山生產和建設鐵礦。江蘇的鋼鐵生產基礎很差,為改變長期依靠國家供應鋼鐵的被動局面,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后期,中共江蘇省委和省人民...[繼續閱讀]
江蘇省位于長江下游沿海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優越,麻、棉、繭等紡織原料豐富,水路交通便利,商貿發達,為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長江下游三次掀起建設棉紡織廠的高潮,創辦企業規模雖小,但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