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于1973年頒布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GBJ4-73,暫定了13類有害物質的排放標準。經過20多年試行,1996年修改制定了《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規定了33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標體系為最高允許排放濃度、...[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我國于1973年頒布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GBJ4-73,暫定了13類有害物質的排放標準。經過20多年試行,1996年修改制定了《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規定了33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標體系為最高允許排放濃度、...[繼續閱讀]
我國于1983年制定并于1991年修訂的《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GB/T13201-91,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為控制目標,在大氣污染物擴散稀釋規律的基礎上,使用控制區排放總量允許限值和點源排放允許限值控制大氣污染的方法...[繼續閱讀]
為客觀反映我國空氣污染狀況,近年開始了大中城市空氣污染指數(API)日報工作。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定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諝馕廴局笖档姆秶鷱?到500,其中50、10...[繼續閱讀]
固體燃料分為天然固體燃料、人工固體燃料和固體可燃廢物。天然固體燃料分為礦物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礦物燃料主要指煤、泥炭、石煤和瀝青等,是我國能源結構的主體;生物質燃料主要指多年生木質和一年生草本及秸稈等原生生物...[繼續閱讀]
液體燃料分為天然的液體燃料和人為加工的液體燃料兩類。天然燃料主要指石油,而人工燃料指石油加工的產品、合成的液體燃料以及煤經高壓加氫所獲得的液體燃料等。石油又稱為原油,是一種天然的液體燃料,本身呈黑褐色的黏稠...[繼續閱讀]
由可燃性氣體組成的燃料稱為氣體燃料。氣體燃料屬于清潔燃料,是防止大氣污染的理想燃料、主要包括天然氣、液化石油氣(LPG)、裂化石油氣和焦爐煤氣。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次為乙烷等飽和烴,還有少量的CO2、N2、O2、H2S和...[繼續閱讀]
對于同一類燃料和燃燒設備而言,影響燃燒過程的主要因素有:燃燒過程提供的空氣量;燃料的著火溫度和爐膛溫度;燃料與氧氣在爐膛高溫區停留的時間;燃料與空氣的混合狀況。通常把溫度(Temperature)、時間(Time)和湍流(Torrent)稱為“三...[繼續閱讀]
燃料的燃燒過程還伴隨分解和其他的氧化、聚合等過程。燃燒煙氣主要由懸浮的少量顆粒物、燃燒產物、未燃燒和部分燃燒的燃料、氧化劑以及惰性氣體等組成。燃燒可能釋放出的污染物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