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光譜混合模型定義為像元在某一波段的反射率,是由有限個不同端元的反射率以其所占像元面積比例為權重系數的線性組合 (趙英時,2003),它基于以下三點假設:①像元在某一波段的反射率 (亮度值) 是由構成像元的端元的反射率以...[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線性光譜混合模型定義為像元在某一波段的反射率,是由有限個不同端元的反射率以其所占像元面積比例為權重系數的線性組合 (趙英時,2003),它基于以下三點假設:①像元在某一波段的反射率 (亮度值) 是由構成像元的端元的反射率以...[繼續閱讀]
端元的選取是模型成功與否的關鍵,端元的種類和數目均需確定。本書選取植被、不透水面、裸土這三種端元作為線性光譜分解模型的輸入。研究區內所有的影像通過選取合適的影像端元,來確保每景影像分解得到的不透水面蓋度可靠...[繼續閱讀]
根據每景影像所選取的植被、不透水面、裸土端元中的不同光譜組合,進行光譜混合分解,從而得到不同的分解結果??蓮亩鄠€結果中選取模型分解殘差最小的植被分量、不透水面分量和裸土分量。初始得到的不透水面分量,即不透水...[繼續閱讀]
利用上述方法提取了海河流域1980年、1990年和2000年不透水面蓋度空間分布圖(圖2.26),并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對結果開展了精度評價。首先對1m空間分辨率的航空正射影像進行分類,獲得包含不透水面在內的分類結果,結果中每個像元可以認...[繼續閱讀]
通過資料收集和實地調查,以及解譯遙感影像,得到了海河流域不同時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植被覆蓋度及不透水面蓋度,主要結果如下:(1) 針對海河流域的下墊面結構特征,將研究區土地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鄉、工礦、居民用...[繼續閱讀]
Anderson J R,Hardy E E,Roach J T,et al,1976.A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for Use with Remote Sensor Data.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964.A revision of the land useclassification system as presented in U.S.Geological Survey Circu...[繼續閱讀]
由于影響產匯流特征的下墊面條件和氣候條件的空間差異性,導致了流域水文特性也存在著一定的空間分布規律。因此,可以通過劃分水文分區,探求流域產匯流的空間分布規律,也可為水文資料的移用及水文站網的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繼續閱讀]
按地形地貌特征,將海河流域劃分為山區和平原。山區面積189005km2,占流域面積的59%; 平原面積131036km2,占流域面積的41%。山區又分為一般山丘區、巖溶山丘區和山間盆地,一般山丘區面積135564km2,巖溶山丘區面積34896km2,山間盆地面積185...[繼續閱讀]
水資源分區是開展水資源評價和水資源供需分析的地域單元。按照盡量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自然地理資源要素相似、考慮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控制作用、適當保持行政區完整性等劃分原則,將海河流域劃分為灤河及冀東沿海諸河、...[繼續閱讀]
水文類型分區具有綜合性及空間上的不重復性,不能依據某一個要素或某種現象去擬定水文類型分區,必須依據全部水文現象所表現的集體效應作為劃分的標準。根據海河流域下墊面的遙感資料以及氣候特征的空間分布,采用地理信息...[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