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郭沫若準備到南洋募款以進行抗戰宣傳工作而呈辦護照時使用的假名。見《洪波曲》第1章《南遷》。...[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906年春至1907年秋,郭沫若就讀的學校。學堂由樂山縣北門外的草堂寺改建的,學生的年齡懸殊很大,有三四十歲久考不第的老童生,也有十二三歲的少年。課程也極零亂,凡是新式的課程教師都不能勝任。學期考試,郭沫若名列第一,因此...[繼續閱讀]
1941年10月,由周恩來提出要慶祝郭沫若50誕辰和創作25周年,責成陽翰笙負責建立籌備組織,為此,特以中共南方局名義通電成都、昆明、桂林、延安、香港等地黨組織,說明這次活動的意義、內容和方式,遂約馮玉祥、孫科等社會各界代表...[繼續閱讀]
女,郭沫若的日裔夫人,原名佐藤富子,郭沫若1914年寫的《50年簡譜》中寫作“安娜”,1949年3月加入中國籍時用名“郭安娜”。1916年8月,郭沫若與安娜在圣路加醫院相識,同年12月在岡山同居,共同生活20年后,1937年7月25日,郭沫若為祖國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