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字高明,唐太宗的長子。武德九年(626)十月被立為皇太子,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643),因人蠱惑起兵篡權而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一年之后,便憂慮傷神而亡。開元年間,承乾之孫李適之有功于朝,玄宗頗為賞識,在他的多次請求之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李承乾,字高明,唐太宗的長子。武德九年(626)十月被立為皇太子,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643),因人蠱惑起兵篡權而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一年之后,便憂慮傷神而亡。開元年間,承乾之孫李適之有功于朝,玄宗頗為賞識,在他的多次請求之下...[繼續閱讀]
程知節墓志出土于1986年,志蓋篆書“大唐故驃騎大將軍盧國公程使君墓志”16字,志石邊長78厘米,厚約15厘米,志文皆楷書,共45行,約2000字有余,結體方正,字筆工整,瘦硬之中不乏飄逸之風。四側以十二生肖圖樣配飾,更是增加了不少的藝術...[繼續閱讀]
●阿史那忠墓志并蓋(拓片)阿史那忠墓志1972年出土,志蓋厚約15.5厘米,邊長76.5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右驍衛大將軍贈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薛國公阿史那貞公墓志之銘”,志文通篇小楷,共44行,約近2000字,字筆方正有力,點畫布局得體。志石...[繼續閱讀]
安元壽墓志因道路施工于1972年被隨工發掘出土,僅有志石而無墓志蓋。志石為正方體,邊長約87厘米,厚13厘米,四側刻以蔓草紋圖案,線刻成形,造型典雅,美觀至極。志文楷書,均布39行,每行約39字,字筆俊秀,工整有力,頗有大家風度。郭正...[繼續閱讀]
鄭仁泰墓志出土于1971年,殘裂數塊,所幸志文基本完整。墓志蓋底邊長約71厘米,厚12厘米,僅余半塊,隱約可見“大唐故右武衛大將軍使持節”等12個篆書大字。志石右上角微有殘損,呈正方體,邊長72厘米,厚14厘米。志文通篇楷書,均布37行...[繼續閱讀]
王君愕墓志銘1972年出土于陜西省禮泉縣昭陵鄉莊河村以南約600米處的王君愕墓中。志蓋底邊長約89厘米,厚120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幽州都督邢國公王君之墓志銘”,斜面四剎刻飾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四神圖案。志石長89厘米...[繼續閱讀]
牛進達墓志1976年出土于陜西省禮泉縣趙鎮石鼓村的牛進達墓中,保存基本完整。志蓋厚約14厘米,底邊長約71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瑯琊郡開國公牛府君墓志之銘”等25個字,剎斜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圖案...[繼續閱讀]
在昭陵陵區西南方向的唐代瑤臺寺遺址(今陜西省禮泉縣趙鎮后寨村偏東處)上,曾經列置過一對石刻獅子雕像,由于這對石獅均呈動態行走狀,故而當地人稱其為“昭陵走獅”。石獅早年所處的原始位置,人們至今仍稱之為“獅子凹”。...[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