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毛首線蟲(鞭蟲)寄生于豬的大腸,主要是盲腸。蟲體呈乳白色鞭狀,雄蟲長20~52毫米,后端卷曲,雌蟲長39~53毫米,后端鈍直。蟲卵大小為52~61微米×27~30微米。流行特點幼豬易感,4月齡以上的豬易感性降低。夏季感染率最高,在衛生...[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病原毛首線蟲(鞭蟲)寄生于豬的大腸,主要是盲腸。蟲體呈乳白色鞭狀,雄蟲長20~52毫米,后端卷曲,雌蟲長39~53毫米,后端鈍直。蟲卵大小為52~61微米×27~30微米。流行特點幼豬易感,4月齡以上的豬易感性降低。夏季感染率最高,在衛生...[繼續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旋毛形線蟲。雄蟲長1.4~1.6毫米,雌蟲長3~4毫米。流行特點旋毛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已知人和100多種動物能自然感染,其中哺乳動物至少有65種。家畜中主要見于豬和犬。當人或動物吃了含有...[繼續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蛭形巨吻棘頭蟲。雄蟲長7~15厘米,雌蟲長20~68厘米,蟲體呈乳白色或粉紅色,長圓柱形,前端粗,向后漸細,體表有明顯的環狀皺紋,雌蟲產卵為圓形,大小為80~100微米×42~56微米。流行特點本病呈地方流行性,8~10個月的...[繼續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豬帶絳蟲,又名有鉤絳蟲。成蟲長2~5米,有700~1000個節片,白色帶狀,圓球形頭節的頂突上有25~50個小鉤,頸節細小,其后是未成熟及成熟節片,其中孕節中有圓形或橢圓形卵(圖34-1)。流行特點豬囊蟲病和人鉤絳蟲病呈全球...[繼續閱讀]
病原細頸囊尾蚴為泡狀帶絳蟲的幼蟲,呈囊泡狀(俗稱水鈴鐺),其內充滿透明液體,一般呈黃豆或雞蛋大,在囊壁上有一個乳白色的頭節。成蟲(泡狀帶絳蟲)由250~500個節片組成,體長1.5~2米,呈白色或淺黃色,頭節稍寬于頸節,后部節片逐漸...[繼續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布氏姜片吸蟲。蟲體背腹扁平,前端稍尖,后端鈍圓。新鮮蟲體呈肉紅色,大小為20~75毫米×8~20毫米(圖36-1);蟲卵呈長橢圓形,大小為143微米×87微米。流行特點本病主要流行于亞洲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主要分布于長...[繼續閱讀]
病原本病病原為豬后圓線蟲。我國常見的為長刺后圓線蟲和復陰后圓線蟲,蟲體呈絲狀,乳白色,雄蟲長11~26毫米,雌蟲長20~51毫米,為卵胎生。流行特點本病遍及全國各地,呈地方流行性,多發生于仔豬。成蟲寄生于豬的支氣管和細支氣...[繼續閱讀]
病原豬冠尾線蟲蟲體呈黑褐色,形同火柴桿,體壁透明,長2~4厘米,有雄蟲和雌蟲,卵呈長橢圓形,大小為90~120微米×55~65微米。流行特點本病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尤其是南方各省)分布較廣,常呈地方流行性,多發于氣候溫...[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