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漢西門(亦稱旱西門),位于南京城西(現保存于漢中門市民廣場,城樓已毀),坐東向西。南唐時稱大西門,沿襲宋元。朱元璋下令改建西門后,因城門可遙望石頭城,遂定名石城門。城門頂部的城臺長37 米,寬32米(含雉堞厚度)。城門設內甕...[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今漢西門(亦稱旱西門),位于南京城西(現保存于漢中門市民廣場,城樓已毀),坐東向西。南唐時稱大西門,沿襲宋元。朱元璋下令改建西門后,因城門可遙望石頭城,遂定名石城門。城門頂部的城臺長37 米,寬32米(含雉堞厚度)。城門設內甕...[繼續閱讀]
位于南京城西(現存城門的基座,城樓已毀),坐東向西,曾名清江門。1575 年之前,城門名仍改舊稱——清涼門。設有城樓1 座、城券1 座、門設兩重4 扇,外有鎖鑰1 副(南京民謠“里十三外十八,一道門閂朝外插”,即指此門)。清涼門...[繼續閱讀]
位于南京城西,坐東向西,建造于洪武初年,由于臨近城內的馬鞍山,故名馬鞍門,城門外有龍江寶船廠。1374 年,改為定淮門,并派兵把守。城門拱券高8 米,寬6 米,深25 米,城門外側為一層石質拱券,其上為城磚拱券。1862 年之前,出于城防需要...[繼續閱讀]
位于南京城北獅子山與繡球山之間,坐東向西,建于洪武初年。昔日盧龍山(即獅子山)南麓山下,瀕臨長江,與鐘阜門在不足1 公里的地段項背而建。1465 年以前,出于城防需要,與鐘阜門一道被堵塞。1659 年后,又重開儀鳳門。1928 年夏,國民...[繼續閱讀]
位于南京城北,坐西向東,與儀鳳門項背而建。洪武初年稱“東門”,1378 年,改“東門”為鐘阜門,因遙對鐘山(亦稱“鐘阜山”)而得名。1465 年后,該城門長期被堵塞。...[繼續閱讀]
位于南京城北,坐南向北。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1402 年,燕王朱棣(即永樂皇帝)經龍潭進攻南京,由朱元璋第18個兒子谷庶人和李景隆等打開金川門,迎燕王軍隊進入城內。之后,朱棣委派朱元璋第16個女兒寶慶公主的丈夫趙輝,充任金...[繼續閱讀]
位于南京城北,坐南朝北(保存較好)。1461 年,重建神策門的城樓。1658 年,鄭成功北伐金陵敗績于神策門下,清廷遂改其名為“得勝門”,后仍稱“神策門”。1892 年,因城樓毀損嚴重,維修資金不足,地方官吏仿淮安府城樓重建,縮小了原先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