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召陳村以西,甲、乙、丙三區西周建筑遺址的晚期地層中(早期地層未發現瓦當),以及強家溝、董家村等5處遺址中發掘和采集到的瓦當共五十多件。分大、中、小三型,均為半瓦當。有素面和刻劃花紋兩種。...[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97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召陳村以西,甲、乙、丙三區西周建筑遺址的晚期地層中(早期地層未發現瓦當),以及強家溝、董家村等5處遺址中發掘和采集到的瓦當共五十多件。分大、中、小三型,均為半瓦當。有素面和刻劃花紋兩種。...[繼續閱讀]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1955年開始一直在灃河兩岸,東以灃河為界,西至靈召河,北到客省莊、張家坡,南達馮村、席王村,在總面積約六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進行了大量考古調查和試掘工作。并揭示出西周早期房屋建筑遺址。這里的房屋...[繼續閱讀]
在灃西客省莊東北約1.5千米的張家坡村東南,發掘的西周居住遺址中,出土的“遺物有布紋瓦、陶盆、陶甕的殘片和犁、鋤、鐮等鐵制生產工具”。上述兩處出土的瓦,均未詳細說明出土的情況和瓦的規格。...[繼續閱讀]
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西安研究室,在灃河東岸的斗門鎮、花園村、白家莊和洛水村,進行了考古鉆探和試掘。在洛水村以北的土墩南端進行試掘時發現了西周時期的一個長方形井址,在井的2.5米深處掘出大量西周建筑遺留,主要是瓦片...[繼續閱讀]
1957年秋,陜西省博物館在眉縣末李村西周遺址(即著名駒尊出土處)發現了與扶風縣黃堆鄉召陳村西周遺址中出土的同樣西周板瓦①。多年來,在灃鎬遺址范圍內一直未發現瓦當,相信今后在繼續工作的基礎上定會有新的重大的發現。...[繼續閱讀]
共16件。1984年以來,分別采于馬家莊、豆腐莊、鐵溝、瓦窯頭等地。當徑15-17厘米,厚1厘米。瓦色鐵灰或淺灰,均為泥條盤筑,所附筒瓦為繩紋。當面飾凹紋二道或三道,弦紋間夾一組或二組細繩紋(圖12)。應屬春秋秦遺物。圖12繩紋半瓦當...[繼續閱讀]
共2件。一件于1973年姚家崗農民在村南取土時發現。當徑20厘米、輪寬1厘米,當面半圓不甚規范,飾一雙目圓睜的變形獸紋(圖13)。此瓦紋均未見于著錄,應屬春秋時遺物。另一件采集于高王寺遺址。當徑24.5厘米,輪寬、厚3厘米,青灰色...[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