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棒,各地出土相當豐富,據陳文華《中國農業考古資料索引》及衛斯《西域農業考古資料索引》(均由《農業考古》連載)及有關資料介紹,歸納列入表1-7-1,以供參考。表1-7-1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石磨棒出土狀況一...[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棒,各地出土相當豐富,據陳文華《中國農業考古資料索引》及衛斯《西域農業考古資料索引》(均由《農業考古》連載)及有關資料介紹,歸納列入表1-7-1,以供參考。表1-7-1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石磨棒出土狀況一...[繼續閱讀]
如上所述,石磨盤、棒出土十分廣泛,這里再略舉幾例稍作較詳細介紹。在距今約6000年的湖南澧縣都督塔稻作農業遺址,采集到石磨盤3件,均選用厚大扁平礫石,石質為砂巖,利用較平坦的一面作磨面。其中一件盤面較大,長51厘米,中寬2...[繼續閱讀]
(一)關于石磨盤、棒的時空范圍應該說石磨盤、棒在歷史上延續的時間是很長的,使用范圍也很廣。一般認為,石磨盤、棒是采集經濟時期出現的一種加工工具,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的此類報道也不少,如《考古學報》1987年第3期所載王建...[繼續閱讀]
杵,從一開始就有木杵和石杵之分,木杵也可以說是耒(木棒)的“旁系親屬”。用木棒擊打脫粒時,有人會采用木棒較粗的一端去擊搗那些不容易脫凈的谷物,長期在一個位置擊搗,人們意外地發現,地面上形成了坑穴。這種坑穴,既有聚攏...[繼續閱讀]
如前所述,木棒是古人接觸最多、最容易得到、最常使用的工具。拿木棒打擊禽獸、野果,是最常用到的辦法。由此推斷,古人懂得使用木棒敲打谷穗使之脫下粒實的辦法是不會太晚的。但木棒容易腐朽,不容易保存下來;即便保存下來...[繼續閱讀]
在原始農業時代后期的遺址中曾多處發現這樣的陶制器皿:它外形像缸、像盆、像缽,內壁刻有密密層層的齒紋或溝槽,口沿有流。至夏商時代遺址發現更多,人們常將這類器皿定為“研磨盆”、“擂缽”、研磨器等,認為也是一種史前農...[繼續閱讀]
《農業考古》1991年第1期發表的樊萬象《試談東山石磨盤》一文中,報道了一件“雙區石磨盤”,是在黑龍江穆棱縣東山發現的,文中介紹形體結構是:平面長方形,通長48厘米,寬36厘米,厚8厘米。磨盤正面分成前后兩個谷物加工區,前區中...[繼續閱讀]
在新石器時代的一些遺址里,發現了一些盤狀器,現在已知最早的盤狀器見于9000年前的湖南彭頭山遺址(向安強:《洞庭湖區史前農業初探》,《農業考古》,1993年1期,23頁)。仰韶文化的一些遺址里,也出土了許多石制盤狀器,特別在廟底溝...[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