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零部件用專用工具、模具按固定尺寸加工,然后統一組裝成品的工藝方式。這一方式最早為美國人懷特尼(E.Whitney,1765~1825)于1793年制造軋棉機時創用,后來于1798年他為政府制造毛瑟槍時進一步完善。在這之前,機械生產是單件加工的...[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將零部件用專用工具、模具按固定尺寸加工,然后統一組裝成品的工藝方式。這一方式最早為美國人懷特尼(E.Whitney,1765~1825)于1793年制造軋棉機時創用,后來于1798年他為政府制造毛瑟槍時進一步完善。在這之前,機械生產是單件加工的...[繼續閱讀]
又稱大批量生產方式。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可以大批生產物質產品的方式。大量生產方式于20世紀初創始于美國。19世紀初,在機械制造業中逐漸采用的專業化、標準化,特別是在美國開創的互換式生產方式,使產品開始從單件生產過渡...[繼續閱讀]
將多個柔性制造系統用工廠管理計算機聯結起來,加上自動立體倉庫(毛坯、半成品、成品)、裝配工業機器人、無人小車及物流管理計算機,以及“經營管理計算機”(工廠管理計算機的上級機)組成的自動化工廠。是自動化發展新階段...[繼續閱讀]
即“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是工廠自動化的高級階段。其原理是由美國的麥錢特(M.E.Merchant)提出來的。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系統、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和生產計劃編制(CAPPP)系統、計算機輔助調度和管理(CAPSC)系統以及由生產設備和...[繼續閱讀]
又稱“靈活生產系統”,是由數字程序控制機床、工業機器人(微型機控制的機械手、裝配機器人的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裝配機器人等)和電子計算機控制和管理系統等組成的自動化裝配線。它能夠按照人的意圖靈活地生產各種...[繼續閱讀]
把機器設備廣泛地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采用機器或機器體系來代替社會生產過程中全部或部分的手工勞動的過程。它是工業技術發展的最基本方向,自動化、電氣化、化學化以及其他各種新技術都必須與機械化相結合才能真正充...[繼續閱讀]
“電”向社會的各個領域廣泛滲透并產生巨大影響的技術發展過程,是機械化進一步發展和自動化走向完善的動力基礎。18世紀末,“電”這種特殊的能量形式被發現和生產之后,電力就開始逐漸地向動力領域滲透,由于電比蒸汽更利于...[繼續閱讀]
將自動控制、自動調節裝置廣泛地應用于對機器和工具的操縱的過程,是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工業技術現代化的基本方向之一。按著其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可將自動化分為:(1)半自動化,即在機器體系中部分采用自動控制、部分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