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邏輯思想、理論的統稱。其特點是,西方邏輯的傳入;中國墨家邏輯的“復興”;中外邏輯體系的對比研究。明末,西方演繹邏輯隨著利瑪竇、傅汎際等天主教徒的來華而輸入。徐光啟譯《幾何原本》...[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明末清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邏輯思想、理論的統稱。其特點是,西方邏輯的傳入;中國墨家邏輯的“復興”;中外邏輯體系的對比研究。明末,西方演繹邏輯隨著利瑪竇、傅汎際等天主教徒的來華而輸入。徐光啟譯《幾何原本》...[繼續閱讀]
中國邏輯思想史范疇。指概念、名詞。與“實”相對。春秋時期,名家鄧析就賦予“名”一詞以邏輯的含義,主張“循名責實”、“按實定名”(《鄧析子·無厚》);認為“名不可以外務”(同上),反映實際對象時必須保持其規定性,不能任...[繼續閱讀]
中國邏輯思想史范疇。指事物、實體或實在。與“名”相對。春秋時期的鄧析就已將“實”與“名”作為一對范疇加以分析,主張“按實定名”、“循名責實”(《鄧析子·無厚》)。墨子也主張“取實予名”。后期墨家對“實”作了定...[繼續閱讀]
中國邏輯思想史范疇。有爭辯、推論兩義。春秋時期,鄧析“操兩可之說”,教民興辯,開創了先秦延續二百多年的名辯局面;并將“辯”分為大辯、小辯兩種:“所謂大辯者,別天地之行,具天下之物,選善退惡,時措其宜”、“小辯則不然...[繼續閱讀]
中國邏輯思想史范疇。關于定名、立辭、推理的基本概念。早在商周時期,即有作為祭名出現的“類”,如“肆類上帝,禋于六宗”(《尚書·堯典》)。以后漸次改變含義,如《周書》:“言行不類,始終相?!?具有“善”的意思。至春秋之...[繼續閱讀]
中國邏輯思想史范疇。指命題(判斷)、語句。最早出現于《周易》:“辯吉兇者存乎辭”,“系辭焉以斷其吉兇?!?《系辭上》)認為“辭”是對現象的判斷??鬃诱J為:“辭達而已矣?!?《論語·季氏》)“辭”是思想的表達。后期墨家...[繼續閱讀]
中國邏輯思想史范疇。指事物的原因、條件,或推理論證的根據。墨子最先提出這一概念,強調“辯其故”(《墨子·兼愛中》),“依類明故”(《尚賢中》),“無故從有故”(《非儒下》)。后期墨家對“故”定義為:“故,所得而后成也?!?..[繼續閱讀]
亦稱“辟”,中國邏輯思想史中的一種推論形式。相當于類比推理。春秋末期,孔子首先提出了“能近取譬”的思維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強調由已知的個別情況推測未知的個別情況。在教育...[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