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F]語法”(∑代表一套符號,F代表一套規則)。指句法分析只用短語結構規則而不用其他形式規則的語法。傳統語法分析是把句子、短語等進行切分,如動詞短語“看一場電影”可以切分成動詞“看”和名詞短語“一場電影”...[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也稱“[∑,F]語法”(∑代表一套符號,F代表一套規則)。指句法分析只用短語結構規則而不用其他形式規則的語法。傳統語法分析是把句子、短語等進行切分,如動詞短語“看一場電影”可以切分成動詞“看”和名詞短語“一場電影”...[繼續閱讀]
流行于歐美,尤其是英國的一種精密的、形式化的生成語法。創建人為蓋士達、普倫和薩格等。1978年才開始發表有關理論,1980年正式定名為廣義的短語結構語法。通常又簡稱為GPSG,其中,G、P、S三個字母為三個代表人物姓的縮寫。該語...[繼續閱讀]
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學者布雷士南創建。布氏原系喬姆斯基的學生,故其所創立的理論批判地繼承了生成語法理論,并使用轉換概念,使其高度形式化,較之轉換·生成語法,詞匯·功能語法有如下特點:(1)強調功能關系。一反喬姆斯基把語類...[繼續閱讀]
指當代以轉換生成語法為基礎的一種語法理論。依存語法脫胎于轉換·生成語法,在研究上,它保留轉換·生成語法的總的研究目標,對語言進行充分描寫和充分解釋,也采用明確的規則來生成句法結構,但和轉換生成語法相比,又有其自身...[繼續閱讀]
指運用集合論、數理邏輯、抽象代數等數學方法研究語言,對自然語言作精密的、形式化的描寫的語法理論。創始人為美國邏輯學家蒙塔古。20世紀70年代起逐漸興起。蒙塔古語法認為,語法是數學的分支,可運用數學方法加以研究,語法...[繼續閱讀]
也稱“青年語法學派”。指19世紀70年代在歐洲形成的語言學派。系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布魯格曼、奧斯特霍夫、德爾布呂克、萊斯金、保羅等人建立。其代表作品是1878年布魯格曼、奧斯特霍夫為《形態學研究》雜志第1卷所寫的前言...[繼續閱讀]
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指強調功能關系的一種語言分析方法。功能語言學及其功能分析法是布拉格學派(PragueSchool)首先提出來的。它著眼于語言單位在更大的語段中的結構關系,著眼于諸單位怎樣組成更高一級的語言單位。其...[繼續閱讀]
強調語言或語言某個方面功能的語法理論。由于它不是一種統一的理論,也不是一個流派,故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含義:(1)指以語言成分在一定結構中與其他語言成分的功能關系為基礎的語法。如句法學中主語、賓語都是名詞短語在句子...[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