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之際(前206—前202)諸侯割據政權。秦二世三年(前207),劉邦、項羽相繼率軍進入關中,鴻門宴之后,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封劉邦為漢王,轄地主要在巴蜀、漢中。后來天下復亂,經過“楚漢戰爭”,漢王劉邦終于消...[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秦漢之際(前206—前202)諸侯割據政權。秦二世三年(前207),劉邦、項羽相繼率軍進入關中,鴻門宴之后,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封劉邦為漢王,轄地主要在巴蜀、漢中。后來天下復亂,經過“楚漢戰爭”,漢王劉邦終于消...[繼續閱讀]
朝代名。前206年劉邦入關滅秦,稱漢王。爾后在楚漢戰爭中打敗項羽,于前202年稱帝,國號漢,建都長安(今西安),史稱西漢。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醫治戰亂的創傷,保證王朝...[繼續閱讀]
朝代名。西漢王朝末年,貴族官僚大量兼并土地,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初始元年(公元8年)外戚王莽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王莽在位期間,進行復古改制: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均不得...[繼續閱讀]
朝代名。西漢遠支皇族劉秀于公元25年建立,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后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針對當時嚴重的奴婢問題,先后6次頒布釋放奴婢的詔令,3次詔令禁止虐待奴婢;又曾組織軍屯、減輕賦役、興修水利;還下令裁并郡縣,減省郡國1...[繼續閱讀]
歷史時代名。指東漢王朝滅亡之后,出現的魏、蜀、吳三個政權分裂割據的時期,亦指魏、蜀、吳三國東漢末年的地方割據勢力,經過近20年的混戰兼并,在赤壁之戰后,最終形成了曹操、孫權和劉備鼎足三分的局面。這是東漢末年社會大...[繼續閱讀]
三國時期朝代名。曹操是魏國的奠基者。延康元年(220)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因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魏在三國中最為強大,其疆域大致為江淮以北,東至今遼寧,西抵今甘肅。曹魏在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中央...[繼續閱讀]
三國時期朝代名。蜀漢是劉備創建的。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蜀漢偏安益州一隅(相當于今四川、云南、貴州和陜西漢中地區),疆域在三國中最狹小。劉備于建國后兩年便死去,諸葛亮以丞相輔佐后主劉禪。...[繼續閱讀]
三國時期朝代名。吳為孫權所建,222年孫權接受曹丕封號稱吳王、建元黃武黃武八年(229)在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稱帝,旋遷都建鄴(今南京),國號吳。史稱孫吳、東吳其疆域在江淮以南、三峽以東。孫權繼承父孫堅、兄孫策的基業,依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