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 片 > 甘州區博物館 > 列表
甘州區博物館 共有 17 個詞條內容

千年古剎 譽滿華夏——張掖大佛寺概覽

    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初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亦稱“臥佛寺”。作為歷代皇室敕建之寺院,這里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臥佛殿、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像和最完整的初刻...[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真金寫經 彌足珍貴——大佛寺金粉寫經

    “貝葉成文,一片真心悟妙理;慈云普被,千秋寶筏濟蒼生?!蔽鍌€多世紀以來,張掖大佛寺藏經的浩瀚,一直為歷代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樂道。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御賜之《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由欽差講經兼賜寶...[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寫經

    唐代征集長806厘米寬26厘米麻黃紙質,卷軸式經卷,無軸,未裝裱。以細線設天地界欄,墨書楷體手抄《妙法蓮花經授記品第六》。每版28行(偶有29行),每行16字至19字不等,全卷共454行,卷末款題“咸享元年四月丁酉日弟子千牛田清送妙法蓮...[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元玉雕紋紐

    元代張掖大佛寺出土高3.8厘米—4.5厘米一組共四件,外形呈方圓,平底;和田玉鏤雕而成,色分青白。雕刻題材取珍禽異獸、祥瑞植物為原型,表達了創作者寓意吉祥、富貴安康的思想內涵?!疤禊Z、鷺鷥紋紐”,用寫實的手法,通過刻畫鷺...[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五股金剛杵

    元代張掖大佛寺遺藏長17.5厘米從整體形制看,兩端粗圓,狀似啞鈴,造型為中心略成杵峰。主杵中央有凸起的抽象化佛頭裝飾,兩側各飾佛頭兩個。杵鈴兩端粗圓如傘,兩頭分別為八根扁棱狀傘骨呈弧狀連接于中心杵,傘骨下收,集于圓形蓮...[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十三相輪銅塔

    明代舊藏高13.5厘米塔分塔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座素面方形,上有雙層仰蓮瓣形臺,臺上是覆缽形塔身,塔身中有二道弦紋,下部飾四道金剛圈;塔身部有象征性佛龕,龕頂有覆蓮形花瓣紋,其上為十三相輪組成的塔頸,頂部為覆蓮花瓣紋...[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鎏金釋迦佛銅坐像

    明代張掖大佛寺遺藏高11厘米通體鎏金,螺發高聳,青髻頂嚴,雙耳垂肩,彎眉垂目;鼻梁挺直,嘴角含笑,著右袒式貼體袈裟;右手撫膝結觸地印,左手置胸前結禪定印,結跏趺坐于仰覆蓮花寶座之上,座前置金剛杵,底部鏨刻“十”字狀羯磨杵紋...[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永樂佛曲

    明代舊藏有大小本兩種,其中大本八本,小本四本,內容完整,均為藍絹包背裝。大本名為《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長42厘米,寬27厘米,厚5厘米;小本名為《諸佛如來菩薩名稱歌曲》,長27厘米,寬17厘米,厚5厘米;質地白宣,墨本楷體...[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甘州左衛僧綱司銅印

    明代張掖市出土邊長4厘米方形黃銅質,長柄紐,范模鑄造;正面鏨刻九疊篆朱文:“甘州左衛僧綱司印”,印背左側刻有楷書“甘州左衛僧綱司印”,右側為制印時間:“大明戊子年四月造”。僧綱司為明省一級佛教事物管理機構,主要任務...[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毗盧遮那佛光明真言曼荼羅經版

    清代張掖大佛寺遺藏長44厘米寬39厘米厚5厘米該經版是張掖大佛寺現存795塊佛經雕版中最具特點的經版實物之一。此版整體略呈方形,松木質地,單面雕刻,文字分漢文楷體和梵文天城體兩種。版面上沿處文字為漢文楷書“毗盧遮那佛大...[繼續閱讀]

甘州區博物館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