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盡管“西戎之俗以板為屋”,必須伐用不少林木,但因林廣人稀,生產力水平很低,森林又是可再生資源,因此很難對森林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再者,甘肅境內雖然發現很多仰韶文化遺址,可以說明墾殖開始甚早,但未發現能使森...[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先秦時期。盡管“西戎之俗以板為屋”,必須伐用不少林木,但因林廣人稀,生產力水平很低,森林又是可再生資源,因此很難對森林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再者,甘肅境內雖然發現很多仰韶文化遺址,可以說明墾殖開始甚早,但未發現能使森...[繼續閱讀]
種草種樹是甘肅治窮致富的根本“種草種樹,治窮致富”、“種草種樹、發展牧業是改變甘肅面貌的根本大計”,這是胡耀邦同志1983年8月視察甘肅工作時的題詞。甘肅種草種樹形成千軍萬馬的群眾運動是從1956年開始的,這和當時的團...[繼續閱讀]
2001年7月30日,溫家寶在新華通訊社國內動態清樣(第1162期)《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一文上做出了第一次批示:“請照肅、陸浩同志閱。石羊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應提上議程。當務之急是建立流域統一管理機構,大力實施節...[繼續閱讀]
自2003年以來,溫家寶就敦煌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問題先后做出了五次批示。2006年3月溫家寶在《人民日報》報送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樓蘭”悲劇可能重演》和《甘肅敦煌面臨沙漠化威脅》兩篇材料上批示:“敦煌生態保護工作必須...[繼續閱讀]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廣大三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十分關心。黨中央、國務院從整治國土、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三北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動三北工程開展。1978年國務院批轉了原林業部的工程建設規劃,1...[繼續閱讀]
人類在經歷了對森林長期的破壞,并經歷了大自然無數次無情的報復之后,終于認識到保護森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世界需要綠色,構建綠色世界,保護自然生態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社會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必...[繼續閱讀]
三北工程建設的啟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如此之大的規模,在如此廣闊的區域,歷時如此之久的征服自然的偉大壯舉,是關系到國家和廣大三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的人工生態工程。根據三北工程建設...[繼續閱讀]
甘肅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甘肅發展的意見》精神,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確定工程建設...[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