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姓嬴,名政,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春,生于趙國京城邯鄲,所以又名趙政。13歲(前247年)即秦王位,22歲(前238年)親政,39歲(前221年)時,統一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改稱“始皇帝”,50歲(前210年),病死在出巡途中。秦始皇的...[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春,生于趙國京城邯鄲,所以又名趙政。13歲(前247年)即秦王位,22歲(前238年)親政,39歲(前221年)時,統一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改稱“始皇帝”,50歲(前210年),病死在出巡途中。秦始皇的...[繼續閱讀]
秦王嬴政繼承王位時,年僅13歲,按照秦國制度,國君不到22歲,不能親自管理國家大事。這樣,國家大權完全落到呂不韋和趙太后(秦始皇的母親)手中。隨著日月流逝,秦王政日漸成熟起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見,他覺得應該由自己親理朝政...[繼續閱讀]
秦王政親理朝政,初展雄才大略后,開始廣招各國人才,來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他求賢似渴,制定了許多優待客卿的政策,使大批的有識之士紛紛投奔秦國。其中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李斯。李斯(?—前208年),楚國上蔡(今河南蔡縣西南...[繼續閱讀]
秦王政加冕親政以后,就“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吹響了統一戰爭的號角。從秦始皇十年(前236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軍隊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消滅了韓、趙、魏、燕、楚、齊六國,結束了中國數百年諸侯分...[繼續閱讀]
公元前211年,秦王政統一六國之后,立即召開一次御前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和朝中一班博古通今的博士們。會議主旨是討論國家元首的稱號問題。會前,秦王政說:“我這微不足道的人,發兵誅暴討亂,靠著...[繼續閱讀]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新建的封建帝國尋找理論根據,確立秦朝的正統。戰國末年,陰陽五行家鄒衍,運用五行學說解釋社會歷史的變化,叫做“五德終始說”。每一個朝代各占一“德”,五德相克,循環不已。他說...[繼續閱讀]
1.秦始皇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僅大力推行“五德終始說”,加強思想控制,而且大力強化中央集權的官僚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中央機構以皇帝為首,下設“三公”、“九卿”?!叭笔亲笥邑┫?、太尉...[繼續閱讀]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各自為政,各國的法律、貨幣、度量衡、文字等都有所不同,給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極大不便。針對這種情況,秦始皇進行大膽地改革,頒行統一的制度。1.統一法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