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維也納學派”。19世紀70年代在邊際革命中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經濟學家門格爾(Menger,Karl,1840—1921)。門格爾提出,價值是人們的需要與人們對將用于滿足這些需要的物品的評價之間的一種關系,價值并非...[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又稱“維也納學派”。19世紀70年代在邊際革命中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經濟學家門格爾(Menger,Karl,1840—1921)。門格爾提出,價值是人們的需要與人們對將用于滿足這些需要的物品的評價之間的一種關系,價值并非...[繼續閱讀]
由美國經濟學家奧肯(Okun,ArthurM.,1928—1980)于1962年提出的一種說明經濟周期中產出變化與失業變化之間數量關系的理論。奧肯定律可用公式寫為:y-y*=-α(u-u*)式中y代表現時的實際GDP的增長率,y*代表潛在GDP的增長率,u代表現時的實際失業...[繼續閱讀]
我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簡稱。該計劃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整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3月,鄧小平(1904—1997)根據中國科學院4位著名科學家提出的對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高技術發展進行積極跟蹤的建議,親自批準...[繼續閱讀]
1994年3月,我國國務院制定和發布的關于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綱領?!鞍似摺钡暮x是:對當時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從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決。以該計劃的公布實施為標志,我國的扶貧開發進入攻堅...[繼續閱讀]
1991—1995年期間我國實施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八個五年計劃。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根據這個建議,國務院組織有關部門編制了《中華...[繼續閱讀]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制定的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為克服1959年以后出現的嚴重經濟困難,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確定要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李富春(1900—1975)在討論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時,提出應按“整頓、鞏固、提高”...[繼續閱讀]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簡稱。1883年3月20日在巴黎締結、1884年7月7日生效的一項保護工業產權方面的協定。此后,該公約屢經修改,到1980年已經修訂了7次。創始成員有法國、意大利等11個國家,并由全體成員共同組成國際工業產權...[繼續閱讀]
一個協調債務重新安排的非正式的政府集團,也是債權國政府與債務國政府關于債務調整的協商會議。成立于1956年。當時一批債權國的人士聚集巴黎,商討阿根廷對出口信貸擔保機構所欠債務問題。該俱樂部沒有固定的成員和組織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