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百科辭典〉》上有一個“俄羅斯思想”的詞條,解釋是俄羅斯文化和俄羅斯精神在全部歷史過程中所固有的各種特點的總和。以一個民族命題而在世界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并不多,與之相對應的也只有“中國傳統”、“...[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哲學〈小百科辭典〉》上有一個“俄羅斯思想”的詞條,解釋是俄羅斯文化和俄羅斯精神在全部歷史過程中所固有的各種特點的總和。以一個民族命題而在世界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并不多,與之相對應的也只有“中國傳統”、“...[繼續閱讀]
前蘇聯作家柯切托夫的小說《你到底要什么》曾在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作為反面教材出版。這本書是典型的“文化大革命”譯本,譯者署的是“上海新聞出版系統五七干校翻譯組”,也沒有任何的裝幀。但由于它描寫的是蘇聯另類...[繼續閱讀]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出身出生于圖拉省曉金區,是名門貴族,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繼續閱讀]
托爾斯泰是與俄國文學同時進入中國學者的視野的。早在20世紀初,托爾斯泰的作品和有關他的文章就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了中國。當然,這與俄國文學被譯介到中國一樣,不是偶然。托爾斯泰對矛盾重重的俄國的思考,對廣大俄羅斯人民...[繼續閱讀]
早在60年代,托爾斯泰就想創作一部反映十二月黨人的小說。1825年,俄國貴族革命家發動了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制度的武裝起義。由于武裝發生在當年的12月,所以領導這次起義的俄國貴族革命家被稱之為“十二月黨人”。起義最后被...[繼續閱讀]
在托爾斯泰的所有作品中,草嬰最喜歡《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的美麗令人心醉。他在譯本序中這樣寫道:我們讀完小說,眼前就會浮現一個令人心醉的安娜·卡列尼娜。難怪伏倫斯基在車站上初次邂逅安娜,就發現她的臉上有一種異常...[繼續閱讀]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原計劃寫四部,但只寫了三部。托爾斯泰曾經聽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有個上流社會的年輕人在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被控犯盜竊罪的妓女是他曾經誘奸過的親戚的養女。后來女孩懷了孕,事情也就敗露...[繼續閱讀]
歌德在他和秘書愛克曼的談話錄里曾涉及文學翻譯的話題。他認為,年輕人如果學好了德文,就能夠通過德文翻譯讀到外國作品?!安豢煞裾J,依靠一種很好的譯文,一般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弗里德里希大帝不懂拉丁文,可是他根據法文...[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