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 片 > 大足石刻 > 列表
大足石刻 共有 3355 個詞條內容

大足北山佛灣石窟分期研究

    一 引言北山佛灣石窟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城北約1公里的北山佛巖坡半山崖壁上。其東北有營盤坡、西南有佛耳巖、西北有觀音坡三處小型石窟點,西北與多寶塔隔澗相望(圖1)。圖1 北山佛灣石窟位置示意圖...[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大足石窟佛像著衣類型*

    大足石窟遍布重慶市西郊大足區境內,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造像有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重慶市級4處——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巖及千佛巖;大足區級66處。另北...[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唐《韋君靖碑》校補*

    《韋君靖碑》(簡稱《韋碑》)摩崖刻于重慶大足區北山佛灣,通編為第2號。碑高260厘米、寬310厘米。由軍事判官將仕郎、前守靜南縣令胡密撰文,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上石。碑文分上下兩部左行豎刻:上部53行,除首行刻35字外,其余滿行...[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大足北山佛灣176與177窟*——一個奇特題材組合的案例

    20世紀80年代初,因對敦煌壁畫中的泗州大圣圖像和相關資料發生興趣,遂查閱文獻和考古材料,希望撰寫一篇《泗州大圣僧伽和尚考》,以求弄清楚僧伽的身世、經歷、影響和相關遺跡和遺物。該文草就后,曾呈宿白師指正。先生除告知...[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大足北山佛灣第245龕1觀無量壽佛經變相石刻建筑的調查*

    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大足北山石窟考古學研究”課題于2004年8月正式開題,選擇北山佛灣規模最大、內容最為復雜的第245龕觀無量壽經變相龕作為開題項目。2004年10月始對第245龕及其附屬窟龕進行科學測繪和記錄。鑒于第245龕造像...[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重新校補宋刻《唐柳本尊傳》碑*

    一 緒言《唐柳本尊傳》碑(略稱《柳碑》),刊載晚唐四川“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名居直)“十煉”化道始末。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釋祖覺修撰,王直清刻石,立于四川漢州彌蒙壽圣院柳氏墓左,但早已湮沒無聞,且史失其載。本文校...[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重慶大足寶頂山小佛灣大藏塔錄文與研究

    重慶大足寶頂山小佛灣有宋代佛塔一座,四面三級,外壁刻滿佛典目錄。1985年,澄靜發表的《法身塔》1介紹了該佛塔的概貌,并發表了對塔上佛典目錄的錄文。其后,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四川省社科院大足石刻藝術研究所發表《大...[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寶頂山道場造像布局的探討*

    一 前言自佛教進入中土,大乘佛教流行時雜密經咒也隨之傳入,正式譯密經、設壇、造像,唐代分宗立派在長安、四川、滇、藏逐漸盛行,并東傳日本。開元三大士譯經設壇灌頂,祈福禳災,建五臺山金谷寺密教專修道場,惠果受不空金﹑...[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論大足寶頂山南宋石刻造像的主題思想*

    一 引言(一)寶頂山石刻造像的分布與年代寶頂山石刻造像,分布在重慶市大足區東北15公里的大佛灣、小佛灣及其周圍地方(圖1)。其中大佛灣造像規模最大,分布在一條開口向西的不規則矩形山灣,山灣東西長約150米,東面盡端寬約45米...[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大足與安岳宋代石刻柳本尊十煉圖像解析*

    西南地區為中國晚期佛教石窟的一大集中區域,重慶大足與四川安岳宋代石窟又是規模之巨者,且連成一片地域,那里保存著晚唐五代之際成都居士柳本尊以殘害己身為特征的十種修煉圖像1。柳本尊十煉圖像凡有三處,分別是安岳石羊場...[繼續閱讀]

大足石刻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