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針刺尿潴留的患者的腎經或膀胱經上的穴位時,感傳循經自訴到達下腹部或外陰部時,可使患者的膀胱收縮,自動排尿。這是針灸治療中盡人皆知的事。有人用電針腎經的“復溜”穴和膀胱經的“至陰”穴,在25例健康的受試者中,有...[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當針刺尿潴留的患者的腎經或膀胱經上的穴位時,感傳循經自訴到達下腹部或外陰部時,可使患者的膀胱收縮,自動排尿。這是針灸治療中盡人皆知的事。有人用電針腎經的“復溜”穴和膀胱經的“至陰”穴,在25例健康的受試者中,有...[繼續閱讀]
針刺受試者肝經或膽經的穴位,循經感傳上達眼部2分鐘后,該受試者的色覺即發生明顯變化。如對400~700μm波長的單色光不能正確辨認,自覺白色物變成綠色,紅綠色周邊視野縮小,視網膜顳側反光增強等。停止針刺,感傳消失,其色覺便逐...[繼續閱讀]
早在1976年,中醫研究院和解放軍262醫院對一名周圍性面癱恢復期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時,當針刺“合谷”穴誘發循經感傳上達面部時,出現面部肌肉抽動,肌電圖上記錄到明顯的肌電發放。當針刺穴位時,在感傳循經達到四肢,顏面或耳區等...[繼續閱讀]
有人(邱茂良等)觀察到針刺穴位時,沿經脈肉眼可見白色或紅色線狀改變,還可見皮疹、皮丘帶、線樣濕疹或出汗、線狀神經性皮炎或扁平苔蘚等,可持續數十秒至數小時。還有人(李定忠等)針刺一名循經顯性感傳者脾經的“隱白”穴...[繼續閱讀]
循經皮膚病變是一種十分引人注目的經脈現象。由于它行程清楚,肉眼可見,直觀地顯示了經脈的特殊循行路線,被人們譽為可見的經脈現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已有一些循經皮膚病變的個例報道,國外也有類似的觀察結果。20世紀...[繼續閱讀]
該病走向與經線基本一致,寬約1cm,并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規律性變化,即反映在一條經線上不同部位的皮疹,或一人身上不同經線上的皮疹,其臨床特點和病理變化都是一致的。如循經貧血痣,其變化都發生在真皮乳頭層毛細血管上;循經皮...[繼續閱讀]
循經皮膚病變進行經穴治療有十分明顯的療效,如張某,女,28歲,左小腸經神經性皮炎,從頸部發展至小腸經的原穴“腕骨”處,病期1年。先單純在病經上行針或直流電針刺激、穴位注射B12等,皮疹不見好轉,癢感未減輕。后改用對側同名經...[繼續閱讀]
循經皮膚病變伴隨內臟疾病發作而出現,又隨內臟疾病癥狀緩解而消退。另外,某些循經皮膚病發生后抑制了內臟疾病癥狀的出現,反映了循經皮膚病、經脈與內臟三者之間有調整和抑制的內在關系。...[繼續閱讀]
循經皮膚病變分布的變異共有6種,即循經皮損路線寬窄不一的擴聚現象;循經皮損中途灣向鄰經的彎曲現象;一經皮損中途斜走鄰經的串經現象;循經皮損一端分支的分枝現象;二經皮損融合并進的融合現象以及循經皮損在軀干部帶有經...[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