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湖北省江陵縣張家山發掘出土的漢代竹簡《脈書》釋文發表后,在其所包括的五種古醫籍中同時也有和馬王堆出土帛書《脈法》(即甲本)相同的《脈法》乙本一種。值得注意的是在《脈法》乙本中共保存了312字,較之甲本多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989年7月湖北省江陵縣張家山發掘出土的漢代竹簡《脈書》釋文發表后,在其所包括的五種古醫籍中同時也有和馬王堆出土帛書《脈法》(即甲本)相同的《脈法》乙本一種。值得注意的是在《脈法》乙本中共保存了312字,較之甲本多出...[繼續閱讀]
根據張家山漢簡《脈法》乙本佚文中將簟字釋為彈。雖然傳世古醫書的《內經》和敦煌出土本完全相符。但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彈”字的字義問題。如果按照現在通常的解釋將彈字釋為彈撥、彈擊。就很難釋通用手指彈擊內...[繼續閱讀]
《五十二病方》是一部首尾完具的醫方專書,現存462行,每整行約32字。全書52題。每題都是治療一類疾病的方法,少者一、二則條文,多的有二十余則條文。統計現存可考條文共291條,另附卷末佚文2條。每條1方,現存醫方(包括殘文)總數...[繼續閱讀]
在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一書中保存的藥名共254種。其中屬于,或相當于《神農本草經》的藥名(后者主要指該藥名系《神農本草經》中與某藥相關的一部分,如羊肉、羊矢等均可參見羖羊角一藥)有98種,占馬王堆醫書既知藥名的39%。屬...[繼續閱讀]
我國用酒的歷史很早,商代社會中貴族飲酒之風已盛行,酒的品種、制法及用具不斷多樣化,醫療上也普遍用酒作為藥引或溶媒。到了周代,除直接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用酒類外,還出現了專門為了醫療目的而釀造的藥酒,這就是《周禮...[繼續閱讀]
(一)記載藥物的古醫書及其時代考察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14種醫學方技書記有藥物和醫方的著作共有6種,即《五十二病方》(以下簡稱《五》),及其卷末佚文(以下簡稱《末》),《養生方》(以下簡稱《養》),《雜療方》(以下簡稱《雜》...[繼續閱讀]
1.辨認藥物:馬王堆古醫書所記述的辨認藥物很少,其中描述最詳細的是“毒堇”的外形,即:“(毒)堇葉異小,赤莖,葉縱者,×葉實味苦,前(日)至可六七日秀,××××澤旁”?!?意譯):毒堇的葉片特別細小,莖帶紅色,葉上有縱行...[繼續閱讀]
(一)藥性和主治馬王堆古醫書所記載的藥性資料很少,既沒有寒、熱、溫、涼、平、有毒、無毒等文字,也沒有藥物七情的說明,僅記有兩種藥物的藥味,即,䓛葉味酸,毒堇的葉和實均味苦。關于每種藥物的主治病癥在古醫書中雖然也...[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