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寒假熱和真熱假寒證,在既往中醫課本及筆者臨床印象中僅見于陰陽之邪獨盛,逼陰陽外越之危急重癥。但本例患者所述之畏寒怕風、背心發冷之寒相,實為濕熱內蘊日久,壯火食氣,耗散體內真氣及陰津所致,病家生命體征正常,看來真...[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真寒假熱和真熱假寒證,在既往中醫課本及筆者臨床印象中僅見于陰陽之邪獨盛,逼陰陽外越之危急重癥。但本例患者所述之畏寒怕風、背心發冷之寒相,實為濕熱內蘊日久,壯火食氣,耗散體內真氣及陰津所致,病家生命體征正常,看來真...[繼續閱讀]
該病例為急性腦卒中(腦出血型)恢復期,前醫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患者出現明顯不適,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審證明確,不識該病例肝腎陰虛、脈絡瘀阻之病機,采用治氣虛血瘀之補陽還五湯,用大劑量黃芪有助陽生風之慮,曾老師以補...[繼續閱讀]
該例病患者舌體麻木3年,多次頭顱MRI 及CT 檢查提示:大腦多發性缺血灶。屬于中醫“中風”范疇,近1個月病情加重,出現肢體麻木、頭暈等經脈失養、肝陽上逆、清陽被擾的癥狀,老師根據其氣短乏力、雙下肢無力等癥狀,分析其病機為...[繼續閱讀]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107條下,仲景用以治療“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方中柴胡、桂枝、黃芩和里解外,以治寒熱往來、身重;龍骨、牡蠣、鉛丹重鎮安神,以治煩躁驚狂;半夏、生...[繼續閱讀]
自汗是指因外界環境影響,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的疾病。自汗的中醫基本病機主要有兩種,一是肺氣不足或營衛不和,衛外失司;二是陰虛火旺或邪熱郁蒸,逼津外泄。病性多屬虛證,一般自汗多為氣虛...[繼續閱讀]
案 江某,女性,59歲。2013年8月27日首診?;颊咴V腹痛則欲大便,大便量少,不稀溏,不暢快,便后痛減,肛門墜脹,灼熱,近來因與家屬關系問題,情志不暢,口干苦,舌紅,苔黃少津,脈弦。辨證:肝郁不疏,木亢乘土,濕熱內蘊腸道。治法:補土瀉肝...[繼續閱讀]
案 劉某,女,40歲,2013年8月20日初診?;颊哂新砸倚筒《拘愿窝?0余年,肝硬化3年,失代償1年,反復腹水10個月,間斷口服利尿藥物9個月。2013年8月17日于我院肝病科門診彩超提示:右髂窩見間距6cm 中等量腹腔積液,現腹脹,納呆,脘脹,腰酸脹...[繼續閱讀]
根據中醫人天相應理論,人體的寤和寐如天之陰陽,《靈樞·大惑論》云:“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碧岢鋈梭w陽不入陰,陰陽氣不交是“失眠”的總病機。臨床上...[繼續閱讀]
全身肌肉跳痛者,中醫稱為“ 動”,如有蟲伏肌膚間,肌肉皮膚跳動為癥狀。關于“ 動”的中醫辨治,其病機有太陽病,發汗過多,汗出不解者,如真武湯之主治;有溫病后期,邪熱灼傷真陰,經脈失于濡養者,如大定風珠之主證;有下元虛衰,虛...[繼續閱讀]
1. 失眠證中醫稱為“不寐”“不得眠”或“目不暝”,是指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關于失眠癥的中醫治則治法,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以“梔子豉湯”治療外感邪氣,余熱內擾胸膈所出現的虛煩不眠證;在《金匱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