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至病所是指刺激穴位引起感傳出現并到達病變部位的現象而言。循經感傳是氣至病所的前提,而氣至病所是循經感傳的繼續和氣至而有效的基礎。刺激穴位出現特殊感覺及其傳導,感傳出現后到達病所,以至于感傳到達病所后呈現的...[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氣至病所是指刺激穴位引起感傳出現并到達病變部位的現象而言。循經感傳是氣至病所的前提,而氣至病所是循經感傳的繼續和氣至而有效的基礎。刺激穴位出現特殊感覺及其傳導,感傳出現后到達病所,以至于感傳到達病所后呈現的...[繼續閱讀]
經絡腧穴電特性,指的是經絡和腧穴部位所表現的特異電現象。很早人們就注意到生物機體不僅可以導電,還能發電。1786年發現了神經肌肉的生物電。相繼有人發現并研究了皮膚電反射現象,認為它和心理活動、植物神經系統密切相關...[繼續閱讀]
循經病理反應,即循經病理現象,屬于經絡病理現象的一種,是指在體表上發生的具有循經特征的病理現象而言;它主要反映了病理生理和經脈皮部之間的某些規律性聯系。循經病理反應和腧穴病理反應密切相關,有如整體和局部關系。它...[繼續閱讀]
經絡診斷,是依據經絡學說理論,檢查經絡腧穴部位病理反應,測定經絡和腧穴部位的皮膚電和皮膚溫熱度等,借以辨別病位、病經及其虛實狀態的一種特定診斷方法。為針灸臨床所常用。由于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靈樞·海...[繼續閱讀]
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也是人體上施行針灸和防治疾病的特定處所。這在《黃帝內經》和《千金翼方》中早就明確指出過。腧穴,戰國時期稱之為“輸”;兩漢初期也叫“砭灸處”;《黃帝內經》上稱作“節”、“空...[繼續閱讀]
腧穴特異性,是指腧穴在形態結構、空間分布、體表征象、病理反應以及刺激效應等方面,與其周圍的非穴位比較,或與其它腧穴比較,具有的特異性質而言。數千年積累的臨床經驗,早已從針灸適應證及其療效方面肯定了腧穴的特異性。...[繼續閱讀]
腧穴定位法一般分標志法、同身寸法和壓痛測定法三種,茲分述如下:標志法凡以身體的某一部位或器官作為標志定取腧穴的方法稱標志法。這種方法又分定型標志和動態標志兩種:①定型標志,是指利用五官、毛發、爪甲、乳頭、臍窩...[繼續閱讀]
腧穴位居體表,借經絡與臟腑發生聯系,三者之間,內通外達,密切聯系。其中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輸注氣血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維持,有賴于氣血的濡養。氣血來源于飲食水谷產生的水谷之氣。它生成于胃,首注于肺,然...[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