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又名“赤參”,因其色紅,故名。野生品春、秋二季采挖。栽培品第2、3年秋季采挖,除去莖葉、泥沙及須根,曬干。[產地]主產于江蘇、安徽、河北、四川等地。[功效]苦,微寒。祛瘀止痛...[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又名“赤參”,因其色紅,故名。野生品春、秋二季采挖。栽培品第2、3年秋季采挖,除去莖葉、泥沙及須根,曬干。[產地]主產于江蘇、安徽、河北、四川等地。[功效]苦,微寒。祛瘀止痛...[繼續閱讀]
為常用中藥。始載于《開寶本草》,原名“烏蛇”,《本草綱目》釋名為烏梢蛇。馬志謂:“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毕?、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卷成圓盤狀,曬干。當前商品中有以同科十余種動...[繼續閱讀]
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干后悶至變黑。目前商品中以杏、山杏、李、桃的果實偽充,應注意鑒別。[產地]主產于福建、四川、浙江、湖南、廣州、福建等地。[功效]酸,澀,平。斂...[繼續閱讀]
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四季均可采收,以秋、冬季采收者為佳。洗凈,除去須根,曬至六七成干,輕輕捶扁,曬干。[產地]主產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廣東產者奉為地道藥材,為著名四大南藥之一。[功效]甘、辛...[繼續閱讀]
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陶弘景謂:“處處河池有之。蛭有數種,以水中馬蜞得嚙人,腹中有血者,干之為佳?!毕?、秋二季捕捉,洗凈,開水燙死或用石灰、草木灰悶死,曬干或烘干。[產地]螞蟥及水蛭產于全國各地...[繼續閱讀]
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春、秋二季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質堅,體重,粉性大,質量較佳。春季因經冬凍春化,草身發糠,粉性小,品質較次。按產地分有西草、東草兩類;西草皮紅,粉性大,質優;東草皮灰褐,粉性小...[繼續閱讀]
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全年可采收,除去根莖及根,洗去泥土,陰干或曬干。目前市售石韋種類較多,應注意。習慣上按葉的大小不同分為大葉石韋和小葉石韋兩大類;大葉石韋的原植物有廬山石韋、石韋、氈毛石...[繼續閱讀]
為常用中藥,始載于《名醫別錄》。李時珍謂:“石決明形長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細孔雜雜,內側光耀,背側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毕?、秋二季捕捉,去肉(作副食品),除去殼外附著的雜質,洗凈,曬干。本品使用的品種較多...[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