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學知識 > 川芎研究與應用 > 列表
川芎研究與應用 共有 917 個詞條內容

三、川芎藥材顯微鑒別

    根莖(直徑約2cm)的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韌皮部寬厚,有縱橫走向的根跡組織;油室多數,圓形或橢圓形,直徑達290μm。形成層呈波狀圓環。木質部導管稀疏,多成單行“V”字形排列,間有木纖維群。髓較大,有大型油...[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四、川芎化學成分及理化鑒別

    (一)川芎化學成分川芎主要含有揮發油、生物堿、酚性物質、有機酸、雙苯酞內酯類等成分。其中揮發油、生物堿、有機酸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川芎根莖中含揮發油1%,阿魏酸0.02%。其地上部分揮發油主要成分為β-芹子烯(β-selinene,18.4...[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五、川芎藥材質量研究

    1.藥材概況中藥川芎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其干燥根莖為我國傳統中藥之一,被喻為“血中之氣藥”,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揮發油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近年來,隨著分析手段的不斷完善,對川芎化學成分的研究不斷深入,對川...[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第一節 川芎的分布

    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栽培歷史悠久,川芎道地產區位于四川盆西龍門山與成都平原過渡地帶,地跨東經103.40°~104.10°,北緯30.54°~31.26°。屬于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顯...[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一、川芎生境的氣候條件

    我國川芎主要栽培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郫縣、崇州、彭州、新都、大邑、什邡等方圓100公里左右的川西平原,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生長環境要求的氣候因子數據如下:氣溫:最低溫度不能低于-10℃,最高溫度不能高于40℃;降雨...[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二、川芎生境的土壤條件

    川芎適宜栽種于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忌澇洼地及連作。其中川芎藥材多栽于平壩,海拔在700m左右,土壤為水稻土;川芎苓種則多栽種于山地,海拔1000~1500m,土壤為山地黃壤,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和竹林。根據...[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一、川芎的地理變異

    川芎為我國常用中藥,在國內外藥材市場上均為重要商品。其道地產地為川西平原,以都江堰地區產量最大,質量最優,其他省區也有引種栽培?!端幍洹芬幎?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除正品外,在國內不同地區還有很多以同...[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二、川芎道地性分析

    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莖入藥,四川省是川芎主要栽培地,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且藥材個大、飽滿、堅實、斷面色黃白、油性足、香氣濃郁,質量最佳,為著名的川產道地藥材。川西平原的都江堰市、崇州...[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彭國照,彭駿,熊志強.四川道地中藥材川芎氣候生態適應性區劃.中國農業氣象,2007,28(2):178~182.[2]蔣桂華,馬逾英,侯嘉.川芎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與保存研究.中草藥,2008,39(4):601~604.[3]肖小河,劉峰群,袁海龍,等.中藥DNA分子標識鑒定研究...[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一、川芎的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莖發達,黃褐色,呈不規則的結節狀拳形團塊,下端有多數須根,具濃烈香氣。數莖叢生,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具縱條紋,上部多分枝,下部莖節膨大成盤狀(俗稱苓子)。羽狀復葉,互生;莖下部葉具柄,柄長3~10cm,基...[繼續閱讀]

川芎研究與應用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