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陽經 發怒,頭痛,惡寒或怕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痛,無汗或自汗。脈浮緊或浮緩,舌苔薄白。2.陽明經 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心煩渴飲;或潮熱譫語,腹滿拒按,繞臍疼痛,大便秘結。脈洪大或沉實,舌赤、苔黃燥。3.少陽經 寒...[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太陽經 發怒,頭痛,惡寒或怕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痛,無汗或自汗。脈浮緊或浮緩,舌苔薄白。2.陽明經 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心煩渴飲;或潮熱譫語,腹滿拒按,繞臍疼痛,大便秘結。脈洪大或沉實,舌赤、苔黃燥。3.少陽經 寒...[繼續閱讀]
(一)上焦1.肺 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口渴或不渴而咳。脈浮數。2.心包 舌質紅絳,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甚則閉厥。脈數。(二)中焦1.胃 身大熱,汗大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引飲;或潮熱譫語,腹滿拒按,繞臍疼痛,大便秘結。2.脾 身熱...[繼續閱讀]
1.衛 發熱微惡寒,或不惡寒而惡風,無汗或少有汗,頭痛,咳嗽,微渴。脈浮數。苔薄白,舌邊紅。2.氣 發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口渴,小便黃赤;或嘔吐懊惱,胸膈痞悶;或潮熱譫語,腹滿便秘;或自利灼肛,熱結旁流。脈數大或沉實。苔由白轉...[繼續閱讀]
(一)心1.寒證 心暴痛,肢冷,脈遲。2.熱證 舌重,木舌,舌破碎,心煩譫語,溲赤,尿血,脈數。3.虛證 驚悸,怔忡,失眠,健忘,心憺憺動。4.實證 譫語,煩躁,自笑,發狂,痰迷心竅。(二)肝1.寒證 少腹痛,疝瘕,嘔吐清涎,筋脈收縮,陰囊引痛,脈沉...[繼續閱讀]
藥物的配伍使用與它們之間的變化,共有七種情況,分述如下。1.單行 主用一種藥物,使其單獨發揮作用,不配輔藥。如獨參湯治療厥癥與休克。2.相須 兩種以上功能相同的藥物合用,以增強其療效,使其高于原成分藥物的療效。如知母...[繼續閱讀]
將藥物按作用的主次組成在一起,以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就組成了方劑,也就是處方。處方,是醫師下達的治療指令,應慎之又慎,力求其完善。一般只用一種藥物的叫單方,兩種以上藥物的叫復方。所謂方劑,多指復方。方劑的組成法則...[繼續閱讀]
一、配伍變化與治療的關系藥物的配伍變化是指主要藥物的配伍改變。方中主要藥物改變后,直接影響方劑的治療作用,也就是改變了該方劑的治療方向。舉例來說,麻黃辛溫發汗,是治療外感風寒的主要藥物,如果配伍桂枝,即能增強發...[繼續閱讀]
絕大部分中藥是在配伍中,是用于各種劑型的。本章既闡述每種藥物的單用量,又說明其在全方的劑量。藥物劑量的大小,與其效用有直接的關系。藥量過小起不到治療作用,藥量過大,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而且還可產生不良后果...[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