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確定細胞的系列細胞系積分(分)粒細胞 MPO2CD131CD331CD651CD1170.5CD150.5CD640.5單核細胞CD140.5T淋系CD32抗-TCR2CD21CD51CD81CD101TdT0.5CD70.5CD1α0.5B淋系 CyCD79α2CyIgM2CyCD222CD191CD201CD101TdT0.5CD240.52.確定細胞為異常(可能為惡性) 抗原的喪失,如粒系喪失...[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確定細胞的系列細胞系積分(分)粒細胞 MPO2CD131CD331CD651CD1170.5CD150.5CD640.5單核細胞CD140.5T淋系CD32抗-TCR2CD21CD51CD81CD101TdT0.5CD70.5CD1α0.5B淋系 CyCD79α2CyIgM2CyCD222CD191CD201CD101TdT0.5CD240.52.確定細胞為異常(可能為惡性) 抗原的喪失,如粒系喪失...[繼續閱讀]
由于各實驗室采用的方法不同,抗體的克隆不同,顯色方法不同,抗原修復方法不同,結果可不盡相同。在國際上也明確各實驗室之間沒有可比性。再者,對結果的判斷,陽性細胞百分率(5%、10%或20%作為陽性),染色深度+、++和+++的標準,兩者...[繼續閱讀]
(一)白血病1.CD163 這是一個分子量為130000的糖蛋白。表達CD163的細胞具有調節免疫反應的作用。單克隆抗體為10D6,它在M5a中偶有表達(表達率為17%),在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中表達率為100%,在M4及M5中一般不表達(但也有作者報道M4有25%表...[繼續閱讀]
白血病中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為染色體易位。由兩條或多條染色體發生斷裂和重組,形成顯帶異常的嵌合染色體,還可見由于遺傳物質丟失或擴增造成的染色體部分或全部缺失或擴增。自1970年第一次辨別出人的24種、46條染色體始,這些異...[繼續閱讀]
(一)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發現白血病染色體重排的斷裂點常累及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而且越來越多的白血病特異染色體異常的分子機制被闡明,這一時期的一個...[繼續閱讀]
自20世紀50年代分子生物學概念提出以來,經過50余年的研究和進展,白血病的發病機制得以從分子水平進一步闡明。2001年開始推廣的白血病WHO分類法在更深入細致分析白血病細胞的形態學和免疫學特征之外,著重提出了急性白血病中非...[繼續閱讀]
貧血程度輕重不一,典型者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婦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血片中可見紅細胞大小不一,體積較小的紅細胞居多,直徑為6.2~6.7μm,紅細胞中央淡染區擴大(圖2-1-1)...[繼續閱讀]
有核細胞增生活躍至明顯活躍,粒紅比減低,甚至倒置。幼紅細胞增生明顯活躍,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幼紅細胞體積偏小,核染色質致密濃集,胞質量少,血紅蛋白形成不足,邊緣不整齊,幼紅細胞胞質發育遲于胞核,呈老核幼漿現象(圖...[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