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成像技術的不斷成熟,IVUS與OCT均可用于指導PCI手術,包括術前評估冠脈狹窄程度、病變性質,術中通過對病變定量檢測以輔助選擇尺寸合適的支架、球囊擴張壓力以及可完全覆蓋病變的支架植入位點,觀察術后支架的擴張和貼壁情況...[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隨著成像技術的不斷成熟,IVUS與OCT均可用于指導PCI手術,包括術前評估冠脈狹窄程度、病變性質,術中通過對病變定量檢測以輔助選擇尺寸合適的支架、球囊擴張壓力以及可完全覆蓋病變的支架植入位點,觀察術后支架的擴張和貼壁情況...[繼續閱讀]
綜上所述,IVUS與OCT在冠狀動脈內成像中各具優勢,未來的發展必然是趨向于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已有報道將IVUS與OCT探頭融為一體的導管可以完成這2種技術的共面同時成像[29]。該聯合應用借助于IVUS的高穿透力優勢,可以準確評估斑塊...[繼續閱讀]
[1]PuriR,TuzcuEM,NissenSE,etal.Exploringcoronaryatherosclerosiswithintravascularimaging.IntJCardiol,2013,168(2):670~679.[2]RegarE,LigthartJ,BruiningN,etal.Thediagnosticvalueofintracoronary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Herz,2011,36(5):417~429.[3]KumeT,Akasaka...[繼續閱讀]
血管內窺鏡是光學成像技術與光導纖維相融合而形成的一項影像學技術。其發明要追溯到1913年,Rhea和Walker首次嘗試將帶有光源的直筒型心臟鏡觀察犬的心臟內部結構。隨后的30年內,由于不透光的血液干擾成像的問題一直未獲得解決...[繼續閱讀]
動脈粥樣硬化是脂質、血液成分沉積于動脈內膜,平滑肌細胞和膠原纖維大量增生,同時伴有鈣化或者壞死等病變的一類慢性進行性病理過程。粥樣硬化斑塊又稱纖維炎性脂質斑塊或者粥瘤,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病變[4]。圖3-23冠脈造...[繼續閱讀]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D作為冠心病治療的主要策略之一,已經歷了經皮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裸金屬支架和藥物洗脫支架3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階段。而支架植入后,支架絲即可逐漸被新生內膜覆蓋。這些新生內膜使致血栓生成性物...[繼續閱讀]
血栓可分為紅色血栓、白色血栓和混合血栓,又可分為內膜依附型血栓和管腔突出型血栓。顏色的差異反映了在血栓形成過程中其成分的不同。在早期,血栓富含血小板表面呈現棉絮狀。隨時間推移,由于纖維蛋白和血細胞沉積,血栓逐...[繼續閱讀]
雖然血管內窺鏡能直接觀察血管的病變特征,為冠心病診療提供了獨特的影像學支持,但是只能提供定性數據的先天劣勢限制了其臨床應用。除此之外,圖像顏色失真,以及人眼顏色辨別的主觀性也會影響醫師對血管內窺鏡圖像的解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