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糜微粒(CM)CM是運輸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膽固醇的主要形式。小腸黏膜細胞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重新合成甘油三酯,連同吸收合成的磷脂及膽固醇,加上載脂蛋白B48、AⅠ、AⅣ、AⅡ等形成新生的CM經淋巴進入血液,從HDL獲得...[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乳糜微粒(CM)CM是運輸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膽固醇的主要形式。小腸黏膜細胞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重新合成甘油三酯,連同吸收合成的磷脂及膽固醇,加上載脂蛋白B48、AⅠ、AⅣ、AⅡ等形成新生的CM經淋巴進入血液,從HDL獲得...[繼續閱讀]
膽汁酸(bileacid)是膽汁中存在的一大類膽烷酸的總稱。膽固醇在肝中轉變成的膽汁酸稱為初級膽汁酸,如膽酸和鵝脫氧膽酸,二者統稱為游離型初級膽汁酸。它們的側鏈羧基常與甘氨酸或?;撬峤Y合,成為結合型初級膽汁酸,即甘氨膽酸...[繼續閱讀]
1.初級膽汁酸的合成肝細胞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初級膽汁酸,主要是膽酸和鵝脫氧膽酸,兩者均為膽烷酸的衍生物。在肝細胞的微粒體中,膽固醇經7α-羥化酶的催化生成7α-羥化膽固醇,在微粒體和胞漿中多種酶催化下,經羥化、加氫、側...[繼續閱讀]
膽汁排入腸腔后,大部分結合型膽汁酸在小腸通過主動吸收經門靜脈回到肝臟;游離型次級膽汁酸則在大腸通過被動擴散進入血液回到肝臟。通過這兩種方式約95%的膽汁酸被重吸收。肝細胞將攝取的游離型膽汁酸轉化為結合型膽汁酸...[繼續閱讀]
體內含鐵卟啉的化合物有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膽紅素主要來源于衰老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分解,約占70%~80%,其他則來自非血紅蛋白的含鐵卟啉化合物的分解。正常成人每天約生成250~350mg膽紅...[繼續閱讀]
1.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肝細胞膜血竇面有特異性受體蛋白,能從血漿中有效攝取膽紅素。血液通過肝臟一次,即有40%的膽紅素脫離清蛋白被肝臟攝取;而肝細胞胞漿中有膽紅素載體蛋白(即Y蛋白和Z蛋白),當未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時...[繼續閱讀]
由于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很強,故正常人血清中膽紅素濃度極低,僅為1.7~17μmol/L(0.1~1.0mg/dl),其中大部分是未經肝臟轉化的未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在血漿中通常與清蛋白結合成復合物而運輸,分子量較大,不易通過腎小球進入...[繼續閱讀]
1.維生素A肝臟是維生素A的主要貯存場所,其維生素A含量可占人體維生素總量的70%~80%。維生素A在體內的活性形式包括視黃醇、視黃醛和視黃酸,其中只有視黃醇具有全部維生素A的活性,利于正常組織再生;其他成分僅有部分維生素A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