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時攝養是指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進行綜合調養,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保持協調統一,達到避邪防病、保健延衰的目的。(一) 氣候與健康的關系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自然界是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順時攝養是指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進行綜合調養,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保持協調統一,達到避邪防病、保健延衰的目的。(一) 氣候與健康的關系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自然界是人...[繼續閱讀]
精藏于腎,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物質基礎。中醫學將其稱為“先天之本”。因此,保持腎精充盛,以強身防病,延年益壽,歷來被醫家高度重視,成為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如 《呂氏春秋》 曾專立 “情欲篇”,提出顧護腎精首...[繼續閱讀]
早在 《黃帝內經》時代,就提出了起居調理的原則——“起居有?!?。即按照時令氣候變化、老幼強弱體質等客觀規律,合理地安排生活起居,保持一定的節律,勿使過度,并持之以恒。后歷代養生學家對起居調理也多有論述,至清代曹庭...[繼續閱讀]
環境主要包括人們的居室和周圍環境。環境與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環境因素是養生防病的基本要素和必要條件。(一) 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繼續閱讀]
疾病初期,病情輕淺,正氣未衰,所以比較易治。倘若不及時治療,病邪就會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而重,正氣受到嚴重耗損。以致病情危篤,此時雖有良醫,也無能為力了,因此既病之后,就要爭取時間及早診治,防止疾病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繼續閱讀]
疾病在機體臟腑經絡等組織中的轉移和變化,稱為傳變,又稱傳化。疾病的傳變,大多數會使病證趨于深重復雜,而不利于治療和痊愈。因此,應采取措施,阻遏防范其傳變。其要點有二: 一是應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預先采取措施,截斷邪傳...[繼續閱讀]
從化,是指病情從體質而變化之意。所謂體質是指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個體在形態結構、代謝和生理功能上相對穩定的特性。人的不同體質特征也常常會影響著疾病的傳變和轉歸,有學者創用 “質化” 一詞,來表征這一轉歸規律...[繼續閱讀]
在臨床上,有些疾病的病理信息已存在于機體中,但尚不能明確診斷其病證類型,在疾病的早期剛剛呈現出少數先兆癥狀或體征,基本上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有的可能工作效率較正常人差,但它不久可能發展為具有明顯癥狀的疾病,如...[繼續閱讀]
瘥后調理是減少和防止復發的重要前提。一般而言,促使復發的基本因素有三: 一是余邪未盡除、盡退; 二是正虛未復; 三是誘因引動。三者交錯作用,而使舊病復發。所以瘥后調理的基本原則,主要是針對上述3個方面的因素而制訂。...[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