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GHIH,SS),于1972年分離提純,1973年闡明其化學結構為由14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其氨基酸順序如下:在人體內SS廣泛存在于腦、脊髓、胰島、胃腸等組織中,尤以在下丘腦正中隆起濃度最高,其次在弓狀核、腹內側核、...[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GHIH,SS),于1972年分離提純,1973年闡明其化學結構為由14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其氨基酸順序如下:在人體內SS廣泛存在于腦、脊髓、胰島、胃腸等組織中,尤以在下丘腦正中隆起濃度最高,其次在弓狀核、腹內側核、...[繼續閱讀]
抗利尿激素(ADH)又稱血管加壓素,它是含有一個二硫鍵的9肽,人和豬的加壓素,在結構上僅第8個氨基酸殘基不同,前者為精氨酸加壓素(AVP),后者為賴氨酸加壓素(LVP)。AVP分子量為1,084,LVP為1,056。人的AVP結構如下:在此結構中,第三個苯丙氨酸...[繼續閱讀]
催產素是含有一個二硫鍵的9肽,分子量約1,000,結構如下:催產素與抗利尿激素(ADH)的區別僅在第3位(非苯丙,而為異亮氨酸)和第8位(非精或賴氨酸而為亮氨酸)上的氨基酸的不同,因此這二個氨基酸是決定他們主要功能的結構。它主要由下...[繼續閱讀]
腦啡肽系由腦中提出的具止痛作用的肽,有二種:蛋氨酸腦啡肽(酪1-甘-甘-苯丙1-蛋5)和亮氨酸腦啡肽(酪1-甘-甘-苯丙-亮5),二者的唯一區別為第5位上分別為蛋氨酸和亮氨酸,故名。腦啡肽被分離鑒定后發現蛋氨酸腦啡肽的結構相當于以前...[繼續閱讀]
P物質于1931年由動物腦和腸中提出,其名稱并無特殊意義,僅表示為具生物活性(降血壓,興奮腸運動)的組織制備物。1971年確定其化學結構為十一肽:在體內P物質廣泛存在于中樞和周圍神經,也見于植物神經,主要部位有黑質、下丘腦、邊...[繼續閱讀]
神經降壓素最初從牛下丘腦中提出,并證實有降血壓作用,故名。其化學結構為十三肽:特點為第8、9位有一對堿性氨基酸(精氨酸),可被血漿中蛋白分解酶迅速降解。神經降壓素廣泛存在于神經系統,包括大腦皮質、丘腦、下丘腦、海馬...[繼續閱讀]
垂體可分二部分,腺垂體發源于外胚層原始口腔頂部向上突起的顱頰囊;神經垂體發源于第三腦室底部向下伸展的漏斗突及漏斗,兩者相互聯合而成垂體,外觀示為一個腺體,但其起源與生理功能不同。顱頰囊前壁發展為垂體遠部(前葉)...[繼續閱讀]
垂體激素主要由前葉產生,垂體后葉并不分泌激素,只貯存和釋放下丘腦所產生的抗利尿激素(ADH)及催產素。垂體激素受下丘腦神經激素及相應靶腺激素等的調節。垂體前葉分泌下列激素:促甲狀腺激素(TS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黃體...[繼續閱讀]